王小波的思想遗产|席地而坐Vol.52

リリース日:


说王小波是无法绕开性,《黄金时代》整个中篇就是围绕性展开的故事。很多学者喜欢把王小波崇高化,但我觉得王小波恰恰是解构崇高的人,他把人从史书上、道德辞令上拽下来,回到最原始的模样。他就是要写身体、写最欲望、写正统看不上的七荤八素,从中带出最真实的那属于普通人的忧伤和浪漫。压抑人欲是专制的基础,极端的道德和禁欲一体化,共同维护一个森严的环境。王小波的写作是对控制术的讽刺和消解,但和鲁迅肩住黑暗的闸门不同,他是从绝望中看到快乐,是用一种幽默、玩世不恭的方式(今日魔法学的前身)来面对绝望。如果说,鲁迅是黑暗中的剑客,王小波更像是黑夜中的喜剧演员。高中毕业后,我慢慢走过了痴迷王小波的时候。一来是文学层面,看到了比他写得更好的作家,二来是生活经验上,意识到自由主义在本土落地的局限,在解释一些问题,比如劳工议题、性别议题上,容易成为一种表面正确但很难具体落地的辞令,而对自由主义产生了更复杂的思考,进而对以自由主义为向导的王小波也调整了看法。他的杂文,如今来看大都是常识,有洞见,可总觉得点到为止,还不够深,在解释更复杂的问题时,就需要求索于其他著作。所以,我走出了对王小波的崇拜,但还是欣赏他,毕竟在中国,像王小波这样的作家还是很少的,他因为稀缺而可贵。纪念王小波,也让我想到今时今日。王小波如果活到今天,会遭到怎样的待遇?他会继续被当作一个勇敢可爱的知识分子,还是因为自己的自由表达,而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乃至遭遇诛心之论?当我重读王小波的杂文,把它放在今天,那些本来平平常常的内容,如果变成微博、日记,却可能变得刺耳,王小波的立场,加上他对大众潮流的警惕,都会让他注定不是一个主流的人,而是一个异见者。在今天,观众该如何看待这样一个异见者,又是否应当容许一个“找麻烦”知识分子的存在?思考这些,可能是比单纯纪念王小波更重要的问题。【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因正在上海隔离的主播对时间过敏,本期没有时间轴。剪辑:圆圆文案:宗城视觉:野生朵配乐:4U - Capo Productions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王小波的思想遗产|席地而坐Vol.52

タイトル
王小波的思想遗产|席地而坐Vol.52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