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读海德格尔”:热点过后的冷思考|席地而坐Vol.38

リリース日:


“农民工读海德格尔”报道发出后,在中文互联网引起了意想不到的讨论。从一片感动,到两极分化的意见。有人赞赏陈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下,依然进行哲思的实践,有人则批评,认为仰望星空的前提,不应当是忽略了妻子和孩子。也有人关注的不是陈直本人,而是从“农民工读海德格尔”这类型叙事出发,反思此类叙事折射的大众目光,以及它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期,我们邀请了几位观点并不相同的朋友,来对谈“农民工读海德格尔”和“复旦保安学微积分”。宗城提到,他认为读者朴素的感动、陈直读海德格尔这件事本身,都不是问题所在,关键在于,在今天的社会,从大学到许多公司,一方面制定并不公正的规则(或潜规则)垄断了知识和席位,比如对应届生和非应届生极其明显的就业差异化对待,就业中的学历歧视,对一个人(能否发表期刊作品)的学历与身份上的重视、人际网络(师门文化)的重视,正是这样的隔离排斥了农民工等群体接受更多知识,但是另一方面,遇到这种选题,这一制造隔离的群体又加入了感动,而不去想办法改变这种隔离。夏周则提到,区分感动的人群是讨论的关键。知识精英高高在上的感动,和读者出于善意的朴素感动,并不能混为一谈。以及,如果从性别议题切入这件事情,当人们在讨论陈直钻研哲学,却忽略了妻子和孩子时,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种分歧?而当我们谈论这一议题,有多少人关心着宏大表述,却忽略了具体个人,农民工的具体生存困境,是否只有靠“农民工读海德格尔”这样的叙事,才能被托举出来,但对于真实的浪漫化处理,会否有引起舆论反噬的风险?在这期对谈,肖瑶和一静从记录者的实际操作出发,反思了“农民工读海德格尔”、“复旦保安学微积分”叙事背后的重复问题。对比《人物》的同类型报道《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为什么同样的主题,前者引起一片争议,后者收获的是感动和肯定?对于记者来说,又该如何在呈现普通人生活困境的同时,避免走入猎奇,或者符号化的叙事?本期节目,我们就围绕这些议题,展开“热点过后的冷思考”。【本期主播】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夏周:一个偶尔写字的人一静:纪录片打工人,电影发烧友肖瑶:职业记者,隐藏小说写作者01:00 农民工等工人群体当代的知识生产系统排斥,后者却又加入了对“农民工读海德格尔”的感动03:04 去真正关心身边的普通人,而不是停留在自我圈子的自说自话09:48 “农民工读海德格尔”报道为什么会引起现象级的传播21:25 媒介为什么热衷于生产“北大高材生养猪”“农民工读海德格尔”“复旦保安学微积分”这类型的叙事24:50 肖瑶在这篇报道里读到一种存在主义的气质35:55 对比分析:《人物》报道:《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38:59 采访者把被采访者的话改写成第一人称叙述视角需要注意什么40:00 非虚构故事体为什么流行第一人称叙述45:30 打工人思索哲学问题是否有意义本就是伪命题58:30 “农民工读海德格尔”的性别议题讨论:被忽略的妻子与更复杂的情境配乐:林生祥《动物园》《远行》《他坐在哪里》 文案:宗城剪辑:朱丽婷视觉:野生朵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农民工读海德格尔”:热点过后的冷思考|席地而坐Vol.38

タイトル
“农民工读海德格尔”:热点过后的冷思考|席地而坐Vol.38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