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襌修 十二緣起 (三十四)

リリース日:

十二緣起 (三十四)

定覺法師

第六觸緣起支

當我們講到「觸」的時候,⼗⼆緣起⽀裡⾯有一個「觸」緣起支。在五遍⾏⼼所中也有「觸」⼼所。另外,於五種外境裡⾯,也有所謂的根所享⽤的「觸」境。所以,五遍⾏當中的觸、根識對境的觸、⼗⼆緣起⽀的觸。這三個「觸」到底是否一樣︖

例如,當我們在講到「觸境」時,意思是如眼識會觸⾊處、⽿識會觸聲處等。這個時候所講的「觸」,是指「對境」的意思,並把構成受⽤境界的事情稱為「觸」。所以,就對境⽽⾔,「觸」是一個動詞,如觸境,是碰觸到對境的意思。

但如果是在講五遍⾏裡⾯的「觸」,便是指能夠趨入於境的⼼所,所以,五遍⾏當中的「觸」。是那個讓我們趨入於境中的心所法。所以,「觸⼼所」的「觸」,是指趨入於境中的⼼所,就是「觸⼼所」。

而⼗⼆緣起的「觸」,就是在六入圓滿之後,還沒有到「受」之間的階段。

所以,這三個「觸」皆有不同的內涵。而⼗⼆緣起第六⽀觸緣起,和前二觸略有差別。在集合根、境、識三者和合,開始有能⼒來受⽤境的變化。在前⾯的第五⽀根、境、識三者和合時,還沒有能⼒受⽤境的變化。但到了第六⽀的時候,根、境、識三者和合,在最開始能夠受⽤境的變化時,從這開始到不知道苦、樂等因之前的集合根、境、識三者。於這時候,他還處在不知道觸可以作為苦之因、可以作為樂之因的階段,⼀直在這個階段當中的根、境、識三者和合,受⽤境變化的⼼所,這就是在此處第六⽀的觸緣起支。

所以,就⼗⼆緣起的「觸緣起」來說,是指六入已經結束、圓滿,但是,他還沒有辦法其感知到苦、樂、捨三受的那個階段,我們安⽴為「觸緣起⽀」。如果是五遍⾏的「觸」來講,它指的是⼀個⼼王周圍⼀定要有⼼所圍繞,其中必須要有觸⼼所,來幫助他能夠趨入境。必須要有五遍⾏是因為⼼王要圓滿的了解對境,必須要有五遍⾏,才有辦法圓滿的去對到境、去碰觸境、去受⽤境,這一切都必須要依靠五遍⾏,才能夠完整地具備條件。

而「觸境」的觸只是⽤於作動詞性,「對境」就安⽴為「觸境」。所以就根、境、識三者來說的話,當在對到境的時候,根、境、識三者會相遇。當在對到境的時候,我們會說觸境、對到境,這個時候的意思主要是指了知那個境,但是,不⼀定會講到產⽣受,因為受是在觸之後才有。所以,觸盡了以後,才會產⽣受。剛剛所說的覺知,就是明⽽了別,當然也可以安⽴為它是某⼀種觸境的內涵。但是,觸境來講,它⼀定要站在能夠了知境,主要的意思還是站在主要能夠了知境,叫作觸境。但是,明⽽了別是整個覺知的定義,是總相的覺知的定義。所以,不⼀定覺知都會了知那個境。觸境⼀定是指了知那個境來說的。⼗⼆緣起裡⾯有觸,觸就是根、境、識三者,就是知道、了解境是有的,但是,還有沒有受苦、樂、無記,這個還沒有辦法判別。那個時候有觸,⽽受還沒有出來。 所以那時候,苦、樂、捨實際上是沒有辦法分辨的。

從新一次,觸階段已經有六識,但是還不知道苦樂的因、食物等,像小孩子,好吃的他吃、不好吃的他也吃,很燙的東西他也抓,抓了之後就哇哇大哭。

「觸心所」:產生眼識需具備三緣:一、眼識是心識,所以必須有等無間緣。二、因為它是眼識,所以必須依賴於眼根。第三、它要有所緣緣,如外面的瓶子。三個條件具足下才會產生眼識。也就是說,這個眼識是可以觸到境。眼識雖然會觸到境,但是真正觸境的是五遍行中的觸心所。所以,觸緣起指的是眼識的觸心所、耳識的觸心所……,所以「觸緣起⽀」具有六個觸。


止觀襌修 十二緣起 (三十四)

タイトル
止觀襌修 十二緣起 (三十四)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