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358 (分別賢聖品第六)

リリース日:

俱舍論358 (分別賢聖品第六)

定覺法師


「離八地向三」

離開前八地煩惱便是三果向。由斷欲界第九品修惑煩惱,乃至初禪一至九品修惑煩惱,二禪的一至九品修惑煩惱……,一直斷到無所有處的一至九品修惑煩惱全部斷完,便是離八地。即: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這八個地的修惑煩惱都斷完的。

這一共有六十四種人,斷欲界第九品煩惱是第一種,初禪一品是第二種,初禪二品是第三種,一直數上去,合共六十四種。因為斷上二界初禪至無所有處合共七地,每地各九品修惑,所以各地有九種人,七地乘九種,所以是六十三種人,再加回之前欲界的第九品一種人,合共六十四種人。

這六十四種人到見道的時候都是三果向,在第十六剎那道類智便證「不還果」。所以斷了色界煩惱的人,他們證果的時候是超越證,他到第十五剎那還是三果向,到十六剎那的時候是三果,得到「順下分結斷」的遍知,但「色愛盡」的遍知還沒有得到。之後在勝進道的時候,才能生起色愛斷盡遍知。得斷遍知的時候是一個一個得的,不會兩個一起來的。

順下分結是將眾生結縛於欲界之五種煩惱,所以順下分結盡即是:身見結盡、戒禁取見結盡、疑結盡、欲貪結盡、瞋恚結盡。而之所以稱為「下」,是指四個「下」:

一、因為欲界貪、瞋恚這令結使只限於欲界,不在上二界,這是「界」下;

二、由於欲界貪、瞋恚、戒禁取的行業只能招感下三塗的劣的惡果,是為「果」下;

三、只有凡夫才有身見、戒禁取見、疑等,而聖人沒有這些結使,這是「人」下;

四、因為身見、戒禁取與疑僅僅能障礙證初果,不障餘果這是「障」下。

所以,五順下分結盡遍知,是跟前面見所斷的六個遍知合起來,那為什麼要再立一個總的五順下分結盡遍知呢?因欲界的煩惱斷了之後,便得三果超出欲界,欲界從此再也不來了,所以要在這裡立一個總遍知。

至第十六心 隨三向住果
名信解見至 亦由鈍利別

到第十六剎那的時候「隨三向住果」,所以隨見道時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中的哪一向,就住哪一個果。初果向的,得初果。二果向的,得二果。三果向的,得三果。鈍根的本來是隨信行,這個時候叫信解。利根本來是隨法行的,叫見至。這兩個只是利根、鈍根的差別。

三果向之後,就出現了衆多聖人的差別。修到第十六心的時候,隨同三果向的斷德住在三果位中,名爲隨信行的信解人。

隨法行的見至人也由於根的利鈍而有差別。前邊所說的隨信行和隨法行的人,修到第十六出生道類智的時候,捨去向果,不叫作向了名爲三果的住果。隨著前邊的初果向、二果向和三果向,現在住在三果中,前邊是不還果向,現在是不還果。

而證得阿羅漢果後便沒有向,因爲阿羅漢已沒有什麽可修可斷了,前邊三果都已經修完了,才能證得阿羅漢四果,前三果都是有學有修有斷,第四果無學無修無斷。

而阿羅漢分爲慧解脫和俱解脫兩種,慧解脫的阿羅漢禪定只有初禪,以解脫智慧爲主,俱解脫的阿羅漢要四禪八定或者是加一個滅盡定。阿羅漢要斷盡一切煩惱現行,沒有初禪以上的禪定,不可能把貪嗔我慢等煩惱都斷盡。瑜伽師地論、阿毗達摩俱捨論裡也有提到。

不管是什麽修惑煩惱,即使是最粗淺的修惑煩惱,也需要有禪定才能斷除,沒有禪定就不能斷除和降伏任何修惑煩惱。而斷除欲界最粗重的五品修惑煩惱,這都需要禪定,禪定越深,斷除的修惑煩惱越多。沒有色界禪定,欲界的貪欲煩惱不可能斷盡,嗔恚煩惱也不可能斷盡,那就不能證得三果阿那含和四果阿羅漢。

所以在佛法的修行中,禪定是非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沒有禪定,就談不到實修,更談不到實證,所修便成了戯論。所以有人說不用修定就能了生脱死,這根本不可能。  
                        
所以,根據煩惱斷除的程度,就能判斷所證的果位,果與斷除煩惱緊密相關,亦與禪定緊密相關。煩惱就是無明,斷除無明必須要智慧,有煩惱時就沒有智慧。

沒有禪定就有煩惱沒有智慧。佛法是一環套一環融會貫通的,如果各個環節都脫節連接不上,此法是此法,彼法是彼法,不能有機的融合在一起,說明佛法沒有通,關卡沒有越過。

佛教的「道」即是無我的證量,我慢即是有我,我與無我相背,障礙無我之道,我越重,越障礙無我之道以及無我的觀行。以有我之心觀行無我,觀來觀去,最終還是我,不能證道。瑜伽師地論裡列舉的我慢,都是以我字開頭,說明有我必有我慢,我慢是我的表現,所以一切煩惱都因我而有,我就是罪根,是罪魁禍首。如果有人說:我證果了,我比你們強,我最厲害等等,這樣的態度一出現,就知道這個人我重,沒有斷我見,所以我慢很重的人,不可能斷我見。修道就是不斷斷除煩惱的過程,煩惱越輕,我見越薄,離道越近,三向四果是依據斷除煩惱的程度而定。

有的人弄不懂我慢與俱生我見的區別,就把我慢當作俱生我見,說四果才斷俱生我見,這個誤會非常大,導致無法真正斷我見。俱生我見是意根的我見,是兩種我見之一,在初果時就要斷除,如果不斷就不是初果人,不是斷我見之人。我慢是意根最深重的煩惱,屬於意根的俱生我執,不屬於俱生我見,俱生我執在臨證四果前才能斷,所以四果阿羅漢才沒有我慢的現行煩惱。

我慢和俱生我執是依我見而有的,我見斷除以後,我慢和俱生我執才能漸次微薄,最後斷盡,我見斷盡時我慢就沒有了,所以俱生我見和我慢二者不能相提並論,概念不能混淆。

下意識當中就有個我,不用思索,不用分析和比對,這就是我慢,是意根的認知,意根的我慢不容易發覺,更不容易拔出來,包括卑劣慢、高慢、過慢。心裡只要有個我,肯定就有我慢,人人都知有個我,或者自傲,或者自卑,都是基於我見而有的,非常難斷,根深蒂固。比如說嬰兒看見別人想抱的時候,不高興時就扭頭不理,這就是與生俱來的我慢,伴隨意根而有,不用意識比較就有,不管有沒有意識,意根都有與生俱來的我見和我慢。好表現、喜歡突出自己的那些人我慢都重,指出錯處就不高興的都屬於我慢,總認爲自己挺不錯的都是我慢,喜歡與他人比較的都是我慢的表現,凡是有自我認知的都是我慢。

俱舍論358 (分別賢聖品第六)

タイトル
俱舍論358 (分別賢聖品第六)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