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359 (分別賢聖品第六)

リリース日:

俱舍論359 (分別賢聖品第六)

定覺法師

我見中,意根的俱生我見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我見,認爲五蘊就是我,這種心很隱蔽,不易覺察,亦無法斷除,所以很多人只能退而求其次 ,斷除意識中的分別我見來證初果。但是,如果意根的俱生我見沒有斷的話,意根還是會不斷地的生起我見,而且會隨時隨地的生起我見而不自覺知,非常麻煩。

因爲俱生我見不是意識的我見,所以它不是一種感覺,感覺比較膚淺。而且,意識的分別我見,通過分別才有,不分別時就沒有。所以意識的分別我見比意根的我見容易發現,也容易被降伏,但降伏以後還會出現,因爲意識的俱有依意根不斷我見,隨意根而轉的意識又斷不了我見。這就免不了我見隨時隨地出現,也就不得不經常壓制,斷了三縛結的初果聖者還有我慢。貪嗔癡已經弱化了的二果聖者,仍然有我慢的煩惱心所存在。

到三果才降伏了我慢,但還不能斷盡,只能斷除一少部分,還不能斷盡,因為斷盡就成爲四果。意根的俱生我執比俱生我見更難斷,從次第上講,先斷俱生我見和分別我見證初果;然後再進一步深化觀行兩種我見,弱化貪嗔癡證二果;再進一步深化觀行兩種我見,修出初禪定,斷除煩惱證三果。意根的俱生我見徹底斷盡,俱生我執也就徹底斷盡,我慢消失沒有了,就證得四果阿羅漢。


諸得果位中 未得勝果道
故未起勝道 名住果非向


什麼是「勝果道」?勝果道是朝向前面那個果的道,就是向道。向著勝於前前那個果的道,或趣向後後果的道,便是「勝果道」,所以「勝果道」是比前面那個果要優勝,向更殊勝的果的意思。

而勝果道是向道,因為在果的時候,沒有往後後的功能,所以要得往後後的勝果道。

而勝果道斷的是修道的煩惱,第十六剎那心還只是見道的解脫道,沒有能力引出修惑的離系得。而修惑的離系得決定是勝果道的時候得的,所以在第十六剎那只能住聖果,決定不能有後後的向及果。斷一品到五品欲界修惑的,在第十六剎那的時候只能稱預流果,要起之後的勝果道,才是一來果向(二果向)。

因為在得果的時候還沒起勝果道,既然沒有起勝果道,所以這個時候只能是果,不能是向。即使欲界的五品煩惱在見道前斷了,之後得預流果,得預流果之後,再進入到五品勝果道,因為還要以無漏道去得回消除煩惱的離系得,這個便是「勝果道」。而勝果道起之後,道類智只也是斷見惑的解脫道,與斷修惑互不相關。


所以,「故未起勝道,名住果非向」

沒有起勝進道的時候,只能住果,不能稱為往後的向,所以上三果也不名向。

假使斷了前五品,起勝進道,住果之後又向前進,那個時候才能稱為「一來向」。同樣斷六、七、八品到道類智時,沒有起六、七、八品勝果道,只能稱為一來果,而不能稱不來果向。

假使二果一來果已得到,又起勝果道,得到修所斷煩惱的離系得,那才是三果不來向。所以,果位又可分「向位」與「果位」。向是修行者正邁向其果勝進的意思。果是「所作已辨」。

一、須陀洹

向位:預流又名入流位,已經入「聖人」之流。但即將入須陀洹道之賢者,但尚未斷盡欲界八十八使「見惑」本位,所以還不能稱須陀洹果,還須再來欲界,亦還有機會墮三惡道。

果位:又名預流初果。謂此修行者,得無漏清淨智慧眼(法眼淨),謂此修行者已斷盡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是名須陀洹果。

二、斯陀含

向位:一來向,謂已證得須陀洹初果。雖然已斷盡三界一切「見惑」,而尚未斷盡欲界「修惑」,由幾第六品開始,前往斯陀含道本位,是名斯陀含向。

果位:一來果。謂此修行者,已斷盡欲界一切見惑,還有在欲界九品修惑中,已斷前面的六品的後三品,再來天上人間一次,便受生圓滿離此三界。

三、阿那含

向位:不來向,謂已證斯陀含果。雖然尚未斷盡六十四品「修惑」,達阿那含道的本位。但已邁向三果繼續修持中者,是名阿那含向。

果位:又名不來或不還,第三果謂此修行者,已斷盡三界八十八使「見惑」與三界六十四品「修惑」,更不需再來欲界受生故,名不來阿那含果。

四、阿羅漢

向位:將入阿羅漢道。因此位必須斷盡三界八十八使「見惑」及三界八地各品「修惑」,邁向四果繼續修持中者,是名阿羅漢向。

果位:又名「殺賊」「無學』位,謂此修行者,已斷盡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欲界九品「修惑」,色界無色界七十二品「修惑」。四智已成、已出三界、無法可學、是名阿羅漢。

阿羅漢得「我生已盡」智,謂阿羅漢斷盡見、修二惑,更不受三界生死故。

得「梵行已立」智,梵行即是淨行也,謂阿羅漢由戒、定、慧之行成就,得證此果故。

得「所作已辨」智,謂阿羅漢本求出離三界,而修諸梵行,生死既盡梵行既立故。

得「不受後有」智,謂阿羅漢生死惑業既盡,更不受後世之身故。所以說阿羅漢又名「殺賊」、「應供」、「不生」義,謂久入涅槃,不再受分斷生死。


俱舍論359 (分別賢聖品第六)

タイトル
俱舍論359 (分別賢聖品第六)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