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372 (分別賢聖品第六)

リリース日:

俱舍論372 (分別賢聖品第六)

定覺法師


淨道沙門性 有為無為果
此有八十九 解脫道及滅


淨是指無漏,所以淨道即是指無漏道。而偈頌沙門的性,就是指無漏道。

雖然我們暫時還沒有證得無漏道,但是我們是朝向沙門道的沙門,沙門即是「勤息」的意思,意思是能勤力地去息煩惱。沙門原義為能捨離世間貪愛、斷除種種不善之惡法、已滅除有漏的染污。

所以,佛教歸根到底都要斷煩惱,離開了斷煩惱的便不是佛教。佛教不提倡治病驅鬼,亦不談玄說妙,只談解脫生死。而最標準的佛法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三法印」。

承許這「三法印」的決定是佛教,就好像「承許三寶以外沒有其它歸依處」的便是佛教徒一樣 ,這裡無漏道是勤力精進地斷煩惱,我們花那麼多氣力聞思修,就是要求無漏道、斷煩惱。外道不但不斷五欲煩惱,他們還不斷追求五欲煩惱。

「有為無為果」

沙門的果可以分為兩種,即有為果,及無為果。

因為解脫道是有為法,所以解脫道的果是有為的果,這個很容易理解。

但什麼是無為果呢?「擇滅」。

「解脫道」、「擇滅」這兩個是一起的,得解脫道便證擇滅。從無為果那方面來說,所證的是擇滅。而從有為的方面來說,無間道之後的解脫道是它的有為果。

「此有八十九,解脫道及滅」

無漏的解脫道,一共有八十九。修道得的無漏解脫道,一個地是九品,合共是九九八十一品。

還有見道八忍八智,八個忍是無間道,八個智是解脫道,八十一加八,加起來便是八十九。有為的無漏解脫道有八十九個,所以證得的擇滅當然也是八十九。因為沙門的性是無漏道,所以有為的沙門果,即是無漏的解脫道有八十九種,證到的擇滅也有八十九品。

見道的時候,八忍八智,八個無間道、八個解脫道。

苦法忍,無間道,苦法智,解脫道;苦類忍,無間道,苦類智,解脫道……

所以合共有八個解脫道。而修斷的煩惱,九九八十一品,也是八十一個無間道,八十一個解脫道,八十九個解脫道。

無間道是斷煩惱的淨道,只能稱為沙門性;解脫道是無間道的果,才可以稱沙門果。因為解脫道也是無漏道,所以也可以稱為沙門性。


從無漏道斷煩惱的這一方面看,它是沙門性。從無間道的果來說,它是沙門果。無間道是因,它的等流果是解脫道。解脫道既是果,又是性。擇滅是無為的沙門果體,不能作沙門性,只是沙門果。

無間道也好,解脫道也好,都是無漏道,都稱為沙門性。而無間道只能是沙門性,解脫道既是沙門性也是沙門果。而擇滅唯沙門果,因為它是離系士用果,所以只是沙門果。


五因立四果 捨曾得勝道
集斷得八智 頓修十六行


安立四果有五個因素。

一、「捨曾得道」,捨棄過去得到的道,得新的聖道。即是把以前的果道或者向道捨掉,而得後邊殊勝的道。正如兩隻腳在地上,決定要一個腳提起來,才能往前走,如果兩個腳死板板釘在那裡,那你怎麼往前走呢?要前進,決定要捨過去的向道或者果道。

預流果之前沒有果,只有預流向,把向捨掉。其餘三果,即二果、三果、四果,要得二果的時候,要把前面的預流果、一來向捨掉;得三果的時候,把二果、三果向捨掉;得四果的時候,把三果、四果向捨掉。

第二,「得勝道」,便要得到一個比前面更殊勝的道。二果來說,把初果二果向捨掉,得到二果,比前面的殊勝;三果來說,比前面的二果、三果向殊勝;阿羅漢比三果要殊勝。

第三,「總集斷」。斷是無為法,這是擇滅。把前面的斷合攏來,「總集斷」,一個總的斷。預流果,前面見道本來是八忍八智,證了七個擇滅,最後道類智,第八個擇滅來的時候,把它合攏來,這樣叫總集斷。

得果的時候,起一類的勝得,把前面所有擇滅總起來得到。不是一個得得到很多的擇滅無為,是一類屬於果的勝得。

第四,「得八智」,四個法智: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四個類智: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四個法智、四個類智都得到,可以是法俱得,也可以法後得。

第五,「頓修十六行」,頓時能修十六個行相。無常苦空無我、因集生緣、滅靜妙離、道如行出,這十六行相一下子都能修起來的。

於初、二、三、四果,都具足這五個因素。其餘的不具足,所以不能安果。

有的注解把所有的煩惱分為兩種,見所斷的和修所斷的。預流果把見所斷的斷完,見所斷的八十八使的擇滅全都得到,安立一個果。而修所斷的安立三個果。欲界的煩惱重,難斷,分兩個,即二果、三果。

欲界的煩惱分九品,把重的三分之二的六品斷掉,本來是很厚的貪瞋痴轉薄,安一來果,薄貪瞋痴。欲界的後三品全部斷掉,超過欲界,安立三果。上界都是定地,煩惱不重,八地總的安一個阿羅漢果。所以在那麼多的擇滅得裡邊,只選擇這四個。也不是隨便安的。

俱舍論372 (分別賢聖品第六)

タイトル
俱舍論372 (分別賢聖品第六)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