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第三讲(1)语言能确定什么

リリース日: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第三讲  用生命与精神来体会“环中”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kòu)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wū)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耦,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语言能确定什么“夫言非吹也”,前面讲了“吹万”,“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言非吹”,“吹”是一种什么感觉?是一种自然的气息流淌,我们的呼吸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我们在这里打坐,观呼吸;我们要修内丹,要调整呼吸,掌控自己的呼吸,不是的。语言是有所指的,语言有语言的内容,语言有语言的范畴。“言者有言”,每一个人说话肯定有相应的内容,要表达相应的信息,就是“言者有言”,“言”肯定要承载信息。“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我们经常对有些人的话猜不透,他这个话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虚的吗,是实的吗?听了这个话,到底是凶还是吉?有的人说话没有依据,想当然地说;有的人说话理直气壮,好像有无穷的根据。“其所言者特未定也”,语言有语言的因缘,语言有语言的背景。《易经》里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所以,言,所言,特未定也。对于语言,用中观的话来说:“凡有言说,皆成戏论。”语言能确定个什么东西?我想人民币,想大红包,大红包能飞过来吗?我经常说,语言仅仅是我们“意”的冰山一角,语言所表达的,是我们精神内容非常表层的部分。在清代,有人批评某些禅师上堂,拿着稿子念开示。唐宋祖师会这样吗?不会的。唐宋祖师上堂一坐,该说什么就说什么,都是随机的。祖师作开示、讲公案,都不会预备的,否则就叫念稿。就算我们说的“特未定”,那么内容好坏的标准是什么?这也说不清楚。我在这里讲课自觉讲得很好,有的人就说你讲得糟糕,一点道理都没有。当然也有人说很好,不得了啊!总之是是非非都有。这就是因为“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为什么呢?因为人一旦发了话出来,一般都在比量之中,比量就有是非,就是未定的。思想永远有已知和未知,我们永远都有一个未知横亘在面前。语言表达的东西,有它能表达的部分,但仍然有它不能表达的部分,何况我们的依据永远不是很充分,不像上帝,也不像皇上,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我们都想要因缘具足,但是因缘永远都不能具足。一切现成当然好,但一切未必现成。现实永远都有缺陷,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永远处于不圆满之中。“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我们每天都在说话,说话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反省过说话的目的和达到的效果吗?我每天也在这里和大家聊,我真的聊了吗?我没有聊吗?佛祖说他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过一个字。“如来有所说法邪?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佛祖把什么话都说尽了。“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有的人口是心非,有的人言不及义,说了半天你都不懂他说的话。有的人侃侃而谈,别人听了莫名其妙。所以,对“言”,有一个说者,有一个听者。用佛教的话来说,“言必了境”,这句话很重要,很多人没有留意这句话。也就是说,一个概念必然有它概念的内涵,语言所表达的,必然有所表达的内容,你应该把它表达清楚。但是语言真的能够把内容表达尽吗?你的智慧、你的知识能够把内容表达尽吗?未必能够。以前皇上一言九鼎,一句顶万句,现在一句还顶万句吗?现在谁还记得住这些?谁还在用这些?所以,这一切都是说不清楚的。 给自己留下无穷的空间“其以为异于(kòu)音”,什么是“kòu音”?鸡蛋里面的小鸡要出来了,尽管还没有出壳,但生命已经成熟了,它在里面叽叽喳喳地叫,你也不知道它叫什么。母鸡孵了一窝蛋,这个蛋里在叫,那个蛋里也在叫。我们也能够听得见蛋壳里面的躁动,但是它说的是什么,它表达的是什么信息,我们听不明白啊。别说小鸡,就是刚出生的小婴儿,你听他嘴巴里面咿咿呀呀的,他没有表达信息吗?肯定在表达信息。他表达的意图我们能听懂吗?听不懂。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为什么西方称之为“聋子与聋子的对话”?语言与语言之间,耳朵与嘴巴之间,有非常多的障碍,未必说得清楚。所以,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有的时候非常大。尤其是网上,同一个观点,有举手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永远都是这样。我们在这里叽叽咕咕地谈佛法,佛祖认为我们都是小鸡仔,而且是没有出壳的小鸡仔,就是这样的感觉。就像我们看自己的孩子一样,总觉得长不大,老这么幼稚。其实,这些幼稚都是“kòu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庄子说话不绝对,你说他有辩吗?辩得清楚吗?你说无辩吗?我们还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是有所感觉有所喜恶的嘛。人的精神,经常处在有辩和无辩之间,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很有味的。我们怎样料理这个?学佛的时候,有的人口若悬河,讲述起来非常清晰。但是清晰有清晰的毛病,清晰了就没有延展性,清晰了就呆板,清晰后就枯了,就像花一样,花开得最好的时候也就开始枯萎了。怎样留出一个模糊地带?为什么道家学说讲究“无为”,讲究一种幽玄冥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昭昭生于冥冥”,为什么要把这个不可知的幽玄冥奥拿来反复说事?那天我讲了《庄子·外物》的“有用无用”。庄子和惠子在一起,惠子就说,哎呀,庄老弟,“子言无用”,你的这么一番说道是没有用的。庄子就说,老兄,你是不懂无用之用啊。“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无用才是大用,无用才是妙用。惠子又说,你说的无用有什么用啊?庄子就指着脚下说,我们都站在这里,供我们立足的地方有没有用?有用。立足之外的地方有没有用呢?当然无用。就像我们所住的这座房子,地基所在的产权是我们的,这个有用,而产权以外的土地,似乎对我们就无用了。庄子说,好,从现在开始,把你脚旁边的地全部掏空,“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掏到黄泉,你现在所立的地还有用吗?“人尚有用乎!”惠子只好说,没法用了。所以,那个无用正好是你的有用。我们把产权以外的地都掏空,你连门都出不了,买菜都没有地方去,所以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我们能够有用的,是很有限的;而无用,才为我们提供了无限有用的空间,才是潜在的有用空间。所以,有言也好,无言也好,有辩也好,无辩也好,我们都要给自己留下空间,留下无穷的空间。有的人斩钉截铁地说,这个就是真理,非此莫属。这样就像一根钉子钉上墙,不能动了。尽管这个是真理,但这个真理没有多大用处。真理,用《易经》的话来说,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的。既然是“唯变所适”,就永远都在不确定之中。只有不确定,它才有无穷的空间。写科学论文也好,搞这样那样也好,都不能确定。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来被哥白尼推翻了,说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后来证明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到底哪里是宇宙的中心?我们对精神、对生命、对社会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永远也没有一个终极真理。既然没有终极真理,人类的认识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社会的精神半径才能不断地延伸。“亦有辩乎?其无辩乎?”我们要在这方面多去琢磨琢磨。尽管朱老师经常搞些口诀,但口诀也要放在“亦有辩乎?其无辩乎”的状态上。高明的老师不会给学生下结论,要学生去接受,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下结论,自己去找感觉。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自修自行,自成佛道”。自己去悟,不能让老师把学生的头脑给垄断了,承包了。少儿教育也一样。尽管我们对小孩管理得非常周到,侍候得非常周到,但饭还是要他自己吃,身体要他自己长,知识要他自己消化,自己接受,自己融会贯通,这些都是他自己的事,你拿他没有办法的,只能做好后勤工作而已。所以“亦有辩乎?其无辩乎?”一定要在这个方面找到我们精神的定位。

《齐物论》第三讲(1)语言能确定什么

タイトル
《齐物论》第三讲(1)语言能确定什么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