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第五讲(6)大道无言,圣人无功

リリース日: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什么叫成?什么叫无成?我们现在事业辉煌,功业显赫,也就是现在,再过一百年还有什么?再过一千年还有什么?如果处在秦始皇的时代,会觉得秦始皇了不得。到了汉武帝的时候,觉得汉武帝了不得。现在呢,谁能记得他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呢?用苏东坡的话来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没有了。佛教里面讲成、住、坏、空,讲无常,我们要明白,“无常”才是最根本的。所以“终身无成”也好,“物与我无成”也好,用佛教的空性观念来理解这个,就很容易了。但理解了,我们是不是就不干事了?不是,我们生活在现在,还是要干我们该干的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这一百年,不把自己这一百年荒废了。总之,自己立身处世,多做对自己有利、对社会有利、对自然界有利的事,别去伤害他人,别去伤害自然,这就是我们应该抱定的一个人生宗旨。 大道无言,圣人无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什么叫“滑疑之耀”?就是那些惊世骇俗的理论,圣人是不允许它们存在而危害于世的。上面谈的这一系列的东西,用佛教的话来说,就很清楚。佛教讲人的两种烦恼,一种是俱生的烦恼,贪嗔痴慢疑这一套东西;另外就是社会形成的颠倒见:身见、偏见、邪见、禁取见、见取见五类。我们有身见,根据身体状况来说,荷尔蒙高的时候,感觉不一样。荷尔蒙低的时候,感觉不一样;年轻的时候感觉不一样,年老的时候感觉不一样。身体强壮的时候感觉不一样,身体衰弱的时候感觉不一样。身体条件可以引发人对世界环境的观察、判断的差别,这个是身见,是不确定的,未必是真理。偏见,有的人看问题走极端,不全面看问题,老是用些鸡毛蒜皮的事来说事,那个不对。邪见,与圣贤之教背道而驰的邪门歪道。还有禁取见,为王法所不容,为社会公理、社会道德所不容的那些邪知识、邪文化,这个要排除。还有见取见,我们人类社会有很多理论,包括现在的理论、以前的理论,通过几千年的发展就是圣贤之教,佛祖的教诲是正见,孔孟之道、老庄之道是正见,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圣人们立的教是正见。但是社会发展以后,有些人不接受这些圣贤理论,搞创新,自创了种种理论,包括精神领域、科学领域、社会领域的种种理论。这些理论或有一时的效益,但站在历史长河中来看,却对社会无益,甚至有害,这个就叫见取见。任何理论只要形成,都有它合理的成分,也肯定有不合理的成分。上次谈到“可乎可,不可乎不可”,哪怕是错误的,都可以找一万条理由来证明它是正确的;哪怕是真理,也可以找到无穷的理由证明它是谬论,是错误的。这就是人的精神这位魔术师,它可以玩这些魔术,把好的说成是不好的,把不好的说成是好的。我们和小孩子打交道,总有些“包不同”类的小孩子就是会找理由来和你唱反调。而思想家们就更不得了啦,我们看人类的文化史、思想史、精神史,这样的事例非常多,永远都是在找理由。“文过饰非”这个成语,为什么要文过饰非?自己有过错,不承认过错,总找理由来证明自己的错误是正确的。明明自己“非”,有很多很多不好的地带,但要掩饰它、包装它,把自己的错误和麻烦都包装得比西施还美,比王昭君还美。这些都是“滑疑之耀”,是蛊惑人心的东西。当它在社会上流行的时候,那些忽悠大师、包装大师、策划大师、鼓吹大师们就把它吹得不得了、了不得,面对这些,“圣人之所图也”,圣人是不允许它们存在的。佛教有那么多戒律,特别在对不如法的知见上,有很多呵斥、批判。儒家对于异端邪说,也是毫不留情。天主教对异教邪说,要么是火刑侍候,要么就是绞刑架,毫不客气,坚决镇压。所以“滑疑之耀”,光耀嘛,这些理论光辉灿烂,但“圣人之所图”,坚决不许你存在。“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作为一个真正的道者,一个行道之士,不管是“滑疑之耀”还是“圣人之所图”,他都是“为是不用”。在古代社会里,那些修行的人,有了功夫的人,天塌了不料理,地翻了也不料理。有亲人来告诉他,家里出事了,你是我们家里出家的大师,现在家族有灾难了,你爹、你娘怎么怎么的,他也不料理。他是出世的人,不问世间事。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里面,他不知道我们地球上有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吗?有这么多的灾难吗?他肯定知道。佛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果,他能不知道吗?但人类自作自受,因缘、业力不能随便去动的。所以真正有道的人,哪怕血流成河,他都不动心。为什么?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的,悲欢离合,治乱兴衰。他自己坐在这里,有缘人就度,无缘人就不度。“为是不用”,圣人道人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也不干涉人类社会的一切。有的环保主义者到了非洲大草原,看见一些受伤的牛羊,受伤的狮子、猎豹,他也不去干涉。包括一些没有父母的小象、小狮子,他也不去救助。为什么?还自然于自然,自然受人类社会的干扰太多太多了,就还一个没有人类来干预的自然,还自然界一片净土。作为一个修道的人,对道真的有感觉后,就是不干涉主义,他玩他的,别人玩别人的,他以“不用”为用。有没有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那是另外一回事。你愿意慈悲为怀,愿意去普度众生,你就去行菩萨道。舍身喂虎,割肉喂鹰,为人间的苦难去奉献你自己的身心,将此身心奉尘刹,你就去干,这个也不妨碍。但是,一切一切还是要回归于“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平庸、平常,回归于平常,别认为你那里金光灿烂,神通无量,你是英雄,你是圣人,你要去救众生,没有那些。真正要度众生的人,你也不知道他在度众生。他是无为而无不为,他做了无量的功德,你看见他还是糟老头一个,一点感觉都没有。他不会现英雄相,不会现菩萨相。现了菩萨相、英雄相的未必是高手,未必是真正的不得了。“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菜根谭》里面说,“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怎样使自己“为是不用而寓诸庸”?见解也好,高明也好,很多这样那样的,我们以不用为用。道家学说就讲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他不用就是无为。“寓诸庸”,我们就该以平常心、平常事做平常人,这样的话,“此之谓以明”,就明心见性了。真如自性是什么?就是这个样嘛。如果我们陷在奇谈怪论里,每天都要去放光,每天都想精彩,每天都想高明,每天都要与众不同,那你也就失去了“明”的状态。怎样使自己回归于自然?回归于常态而不落入波涛起伏的这么一个地带?不进入是非麻烦状态?就是要“寓诸庸”,要和光同尘。“此之谓以明”,什么叫“以明”?真正自在智慧的人,大道无言,圣人无功啊。

《齐物论》第五讲(6)大道无言,圣人无功

タイトル
《齐物论》第五讲(6)大道无言,圣人无功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