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第二讲(1)自己的老娘也是一个“法”

リリース日: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第二讲  根尘之间的主人公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zànɡ),赅(ɡāi)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yuè)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mó),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nié)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自己的老娘也是一个“法”庄子在前面谈了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世间心性、情态之相,庄子入木三分地把它刻画出来了;第二是物理出入、生灭无常之相,也把它刻画出来了。下面,就要寻找主人公了。“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我”的这么一个半径之中,都是以“我”为中心来权衡自己以及周边的事,乃至于人生宇宙。有“我”存在,肯定就有一个“非我”的存在,这就是“我”和“彼”的这么一种关系,我和非我的关系。佛教里谈“能所”,一个是能知,一个是所知。能知,是我;所知,是我认识的对象。没有我所知的对象也谈不上我,因为“非彼无我”。为什么有个我?因为有我所认识的对象,有我的客观环境,有我的思维内容。如果我们把眼耳鼻舌身意的内容全部掏空,还有个“我”吗?借用笛卡尔的话:“我思,故我在。”我在就有我思,“我思”是什么?是我思的内容。我思的内容又是什么?肯定就不是我,而是一个非我的东西。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料理这个非我的内容,因为我的存在好像不需要去考证、不需要去研究,但是我之外的东西呢?这个就有好奇心,就有求知欲,就要这样、那样地去认识、去了解、去把握、去改造、去创造等。所以,“我”和“彼”的关系,我们一定要把它弄清楚。“我”到底是什么?“彼”到底是什么?说简单点,“我”就是我,“彼”就是我所关注的世界,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客观,到哪里去找主观?没有主观,客观的存在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这么多年来,在中国的思想学术界里面,大谈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差别,谈其中的是非。但是我们要注意,辩证唯物主义还是“我”所取,还是“我”的立场,唯心主义,也是“我”自己的立场嘛。如果没有“我”的存在,宇宙有什么意义呢?佛教里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也讲“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是把这层关系说透了的。当年王阳明就遇见这样的问题。有次郊游,他的一个学生问:“先生,你说万物尽在心中,是不是这样说的?”王阳明答:“是的,是在心中。”那个学生就指着山里的一簇花问:“先生,这花你是怎么把它放到心中去的?”这花不在你心里面嘛。王阳明说:“当我们看见花之前,此心与花同归于寂;当我们看见花的时候,这花在我们心里立刻就显现出来,所以这盆花就在我们心中。”这样的故事很多。唐代禅宗公案里面,有人问云居道膺(yīng)禅师:“老和尚,是不是心生种种法生?”老和尚回答:“是。”这个人就说:“哎呀,我想要一锭金子,能有吗?”你说心生种种法生,我想要一锭金子,能有吗?老和尚转身就回房,不料理他了。后来云门祖师听了这个公案,就说:“老僧当时没有在场,如果听见他提这样的问题,我当头一棒,看他的金子在哪里。”当年我在佛学院上课的时候,也提过这样的问题,你们都是出家的师父,你们信不信得过“心生种种法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这个道理?他们说,信得过,这是佛祖讲的。我就提问题了:那么,到底是你母亲生了你,还是你生了你母亲?大家一听就愣了,转不过这个弯来。所以“心生种种法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我们怎么样把它转活?如果仅仅作为一种知识,作为一种理论去承认它,在社会生活里未必行得通。既然是心生种种法生,自己的老娘也是一个法,是你的心生出来的嘛。所以,这也是一个悖论,你怎么去破这个谜团,破这个关口?怎样时时坐实在这么一个“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的道理之上?庄子在这里说“非我无所取”,比“心生种种法生”还方便一点。“无所取”嘛,我的老娘,是我叫她老娘,她是我的母亲,关系是这样。其他人就不能去叫她母亲,只能叫阿姨,所以“非我无所取”。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面对色声香味触法,中间还有一个主人翁,是他在料理这个根尘之间的事情。 动机是怎么出来的“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这里面把话又向深处推进了一步。什么叫“是”?“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对这个判断,我们要把它确定下来。没有东就没有西,没有北就没有南;没有他就没有我,没有我就没有他;没有我的主观能动的知性,就没有我所感知的万法。我们谈“万法归一”,这个“一”是什么?它又当归到哪里?就归于“我”嘛,就是这一切。“是亦近矣”,它不离开“我”半步,不离开“我”分毫。实际上,我们每时每刻举心动念都在其中。“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我们每个人根本的现实,和我们非常贴近,吃喝拉撒睡都离不开这个东西,但是却“不知其所为使”。尽管这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也生活在其中,生命也运行在其中,生存于其中,到底谁在起这个作用呢?这个“取”、这个力量到底从何而来?如果说“我”“非我无所取”,佛教里也讲“人无我,法无我,我法二空”。既然是“我空”,我们也承认佛教这个话是真理,那么“取”的这个力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个力量在这里?我有动机,我有欲望,我想这样,我想那样,但根子在哪里?动机是怎么出来的?为什么会有动机?这个可是不好说的。平常如果没有事,我们的心也经常处于空空如也的状态。昨天晚上睡在床上,我也是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只要一个念头来,马上一万个念头都随之而来了。啊,有一位朱老师,他是干什么的?他是党校里面的,他在党校里面上什么课?他上课挣不挣钱?挣多少?谁在给他发钱?他讲课的效果怎么样?有没有人喜欢?有没有人讨厌?谁喜欢听他的课?是老板还是当官的?当官的是个什么职务?是哪个机关的?老板是哪个公司的?老板是怎么发财的?……这个念头一来,其他念头盘根错节附着而动。我们说这个桌子,就是一个小藤桌嘛,你要去打妄想,要去理它的关系,那就无穷无尽。这是个藤桌,上面有块玻璃,玻璃是哪个厂出来的?这个厂里的原料是从哪里来的?造玻璃的机器是哪个工厂生产的?机器的原料是从哪个矿山开采出来的?这个矿山的老板是谁?有多少职工?职工是从哪里来的?这个藤条是哪座山长的?长了有多少年?这个藤条不得了,白天要吸收太阳的光,晚上吸收宇宙的星光。哪个木匠砍下来的?哪个工人编织的?这个工人喜欢吃什么?米饭还是面食?米饭,是哪里出产的大米?珠三角的,越南、泰国的,还是东北的?这样说就可以无穷无尽地缘起。这个“取”有一个动力,我们为什么要打妄想?为什么会有正念?“而不知其所为使”啊。到底哪一个在我们的后面导演这一切?下面就说了。 

《齐物论》第二讲(1)自己的老娘也是一个“法”

タイトル
《齐物论》第二讲(1)自己的老娘也是一个“法”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