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第三讲(7)后天努力与先天命运的关系

リリース日: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高明的人,一个道人、一个圣人、一个至人,他是超越于是非判断的,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具有平等性智。你必须进入平等性智,才能进入不二的境界。“圣人不由”,不由什么?不由是非。严格来说,我们经常也处于“不由”的状态之中,只不过我们都没有去审视它。当我们面对身边的人和事的时候,功利心、是非心、荣辱心、攀比心就都来了。不论是学佛的、学道的,只要一涉及这些,马上就有一个是非高下之心、障蔽之心。但是见了一条狗、一只猫,或者到森林里面去旅游,面对大自然的时候,你还有那么多是非心吗?一下就没有了,那就是一种比较清纯的现量境界。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的东西,和我们自己一块沟通,一块融合,这种现量,就没有什么是非掺和于其中了。一般人初次见面的时候,比如你看见一位美女,会觉得精神好,这是一个视觉的现量,这就是“不由”。这时旁边有人介绍说,这位美女靓啊,发财啦,她开了好车。她又会炒股,弄几万块钱让她帮你炒一炒啊,你可能就发财了。你看,是非心就来了,这就不是好事。我们平常举心动念的时候,怎样使自己保持一个清明的、干净的、纯粹的心态?大家都说见道好难,能够见道吗?见道的境界是什么?见道的境界就是这个境界,就是没有是非的一种平等性智。平等性智有了,你才能有妙观察智,如果我们的是非心起来,妙观察智就被涂上一层色彩,戴了有色眼镜,就把你束缚住了,你就不能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当然也就不能见别人的本来面目,所思所想就被打了折扣。从这里看,庄子的思想比佛教的中观还直接。因为“中观”的东西现在都变成“中观见”了,成为理论体系、知识系统上的东西了。就像藏传佛教,一谈就是“中观见”,这对不对呢?对,也不对。为什么呢?学修中观,一定要纳入自己的身心性命中来才行。我们的认识本身,它的这个本来面目,既是中观见,更是中观体啊!我们的根本智,就是中观的体嘛。你如果还有一个“见”在那里,就是头上安头了。而且知识化、学问化了的东西,再好的都会变成知见障,那也不行。“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为什么“亦因是也”?看破了这里面的机关,我们就不由是非之途,不由烦恼之途,不由前面所说的一切,那留下一个什么呢?就留下一个“亦因是也”。所以,我们只需要保持一种清醒的、干净的心灵,最美最好也最高,“照之于天”呀。庄子这些语言,大家要时常去看,反复去琢磨。我说的是我说的,今天状态好,就说得精彩一点,状态不好,可能就说得啰唆、无聊一点。很多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王绍藩老师说:“老兄啊,你讲庄子,现在没有人与你比,除庄子以外没有人比你讲得好。”当然,他这个是恭维话,我心里也受用,但是读者呢?有什么高见?各人都可以谈自己的高见,因为这也是菩提种子,是激发般若智慧的资粮。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个,流露出自己的东西。“圣人不由”嘛,你们大家都是圣人,你们也“不由”,庄子的语言更“不由”,你们也有自己的语言,可以“照之于天,亦因是也”。你们也有自己的“是”,也有自己的判断力,自己也能生万法,必须自己时常去感觉感觉。庄子的语言,的确是妙不可言。后天努力与先天命运的关系“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我们说“是”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包含了一个“非”在里面了。我们在选择“这个”的时候,肯定放弃了“那个”。今天大家在这里,就不会在其他地方。任何“是亦彼也”是分不开家的,我们说主观的时候,肯定已经涵容了客观在里面。我们说客观的时候,也已经涵容了主观在里面。我们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是”是什么?是我们的心。就像庄子在《大宗师》里面说的:“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一会儿又说,你怎么不知道你所说的天之所为不是人之所为,你说的人之所为又不是天之所为呢?要把它们完全地分开,是不可能的。很多人孜孜不懈地攻难题,有没有研究过到底什么是主观?主观努力和命运的关系如何?命运到底是命定的,还是可以通过主观突破的?实际上,这就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道理是一样的。我经常说,先天不能离开后天,后天不能离开先天,先天和后天是不二的,我们怎么去感觉这个东西?命运和主观努力也是不二的,你命运里面有主观奋斗的基因,有这个潜能,你才能奋斗、才能发奋,才有突破命运的这么一种动力。这个动力先在里面,通过主观积极性或消极性,才能展现你命运的内涵,这一切也是不二的。很多人迷惑于主观能动性和命运的迷局之中,老是超不过这个,我们学了《齐物论》,就应该超越。“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样的语言实际上可以摄受很多内容。很多法上的东西,不管是佛法上的,还是世法上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摄受在这个里面。有人说,读《齐物论》比读《法华经》还舒服。也有人说,比读《维摩经》还舒服,实际上这个不能同比。因为印度有印度的文化形式,它的语言习惯就爱同语反复,印度不像中国有竹简和纸张,往往都是通过背诵来记忆,尽管有贝叶之类的,但贝叶保存很麻烦,通常都是口传心授,就非得通过各种善巧方便来传播。三藏十二部,都有“长行”“重颂”这样的体裁,有诗一样的不同文体来加强大家的记忆。不断地反复、不断地重复,就成了印度佛经的一种文体,这是它的社会文化现象带来的。中国古人习惯读简章,甲骨文刻在龟壳上、牛骨头上,不能刻得很多,所以就很精简、很精要。中国的这么一种经济文化形态,决定了在中国古代文化时期的语言形式、文字形式都很精要。印度就老是重复,就显得很繁多,当然背诵对我们来说也有益处,能使我们高明起来。庄子的语言非常精要,用佛教的话来说,也是很透彻的,是彻法源底的。“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说老实话,天地万物就是这么一回事了,你还去操那么多的心干吗?“心生种种法生”也好,“心灭种种法灭”也好,也就这么一回事了。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如是,如是”。我们经常处于这个状态,就容易安心。我很赞叹有的年轻人,走到哪里去,自我感觉都非常好,神气很定,没有张皇之气,没有疑惑之态。你说他们真的很聪明吗?真的很透彻吗?也未必,他们好多事情都是迷迷糊糊的,但他们不在乎,有什么就说什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概,是有英雄气的。知道了“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我们就应该吃颗定心丸。但庄子说到这层还没有完,他不停在这儿,老是在法上翻腾出更深的东西来,让人们去感受。 

《齐物论》第三讲(7)后天努力与先天命运的关系

タイトル
《齐物论》第三讲(7)后天努力与先天命运的关系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