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失踪的皇帝

リリース日:


失踪的皇帝由于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在死后,便传位于他的皇孙,也就是朱标的儿子,21岁的朱允炆继承大统,年号为建文。这个年轻的新君一上任就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如何改变朱元璋统治时期,严苛的政治氛围,二是如何应对在朱元璋时期,大封同姓王,以巩固朱姓天下的局面。这些诸侯王驻守各地军事、经济重镇,拥兵自重,具有雄厚的实力。这其中,尤其以驻守北京的燕王朱棣实力最强。他招兵买马,铸钱养民,手里掌握了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对这两大统治难题,建文帝朱允炆决心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朱元璋是用武力夺得的天下,而建文帝确定新年号为“建文”,是为了与祖父朱元璋的“洪武”形成鲜明的对照,由此可见建文帝治国方略的倾向。他是要以“文”治国。因此,建文帝一上台就立即将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大开科举考试,并下诏要求荐举优秀的饱学之士,授之官职。因为建文帝所依赖的大臣多为文人,所以新朝廷又被称为“秀才朝廷”。被委以重任的大臣,几乎都是饱读诗书之人,文人获得了比洪武朝更高的政治地位,再也不用担心出现,动辄以一言获罪的情况,因此他们胆量也大了,对朝政也敢于直言自己的意见,对建文帝也是忠心耿耿。组建了一个文人班子后,建文帝下诏全国行宽政、平反冤狱。明朝初期,朱元璋采取刚猛治国,乱世用重典的策略,屡兴大狱,杀的人不计其数;还使用了许多恐怖的刑罚,如抽筋、剥皮、阉割、凌迟等等,建文帝力图改变这种情况,他修正了《大明律》中量刑较重的部分律法。“宽刑省狱”,是建文帝实施行政的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另一项措施则是“减轻赋税”。然而,建文帝在安定的生活中成长,接受的是儒家学说的熏陶,不像他的父辈祖辈一样,缺少对现实情况的洞察和了解,而且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读书人,因此改革中难免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他甚至接受方孝孺的建议,一度要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并且还使用一些《周礼》中的官名,依古制改革某些官职。因此,在这一方面,建文帝的改革是没有意义的。另一方面,藩王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局面,成为建文帝的心头之患,使他常常难以入眠。终于,他想出了办法。首先,建文帝借周王谋反的名义,削除了周王的爵位,把他贬为庶人,发配云南。其次,在审理周王谋反案时,另外一些亲王,如湘王、代王等也都相继被牵扯进来,建文帝对他们或废或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先后削除了5个藩王的爵位。见到这种情况,燕王朱棣为了躲避灾难,开始装疯卖傻,妄图躲过一劫,可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没过多久,建文帝又下了一道圣旨,剥夺朱棣的爵位,并下令逮捕朱棣手下的官吏,接着派大军向朱棣居住的北平进发。朱棣也急忙召集自己手下的将士迎战,一场大战迫在眉睫。太祖朱元璋周年祭的时候,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熙、朱高燧到南京参加典礼,尚未返回北京,考虑到儿子的安全,朱棣不敢轻举妄动。他写信给建文帝,以自己生病为由,请求放还儿子。建文帝的智囊之一黄子澄认为,如果放还燕王的三个儿子,可以消除燕王的疑心,而后出其不意一举擒之。建文帝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而另一边,燕王朱棣没想到儿子能如此顺利地返回北京,大喜过望。认为这是上天的庇佑。很显然,建文帝的决定是幼稚的,他这一举动,不仅没有消除燕王的疑心,反而使燕王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公元1399年三月,倪谅告发燕王府的将领于谅、周铎duó谋反。两人被押解到南京正法,建文帝下旨斥责燕王不法。朱棣为掩人耳目,假装得了疯病,在大庭广众屡屡出丑,但这一招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由于燕王府长史葛诚告密,奉命监视燕王的张昺等人了解了全部内幕,建文帝得知后,决定先下手为强。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都指挥张信转而投向了燕王,泄露了朝廷的全部计划。同年七月四日,燕王借口身体康复,大宴宾客。这次宴会,可以说是明代的“鸿门宴”。席间燕王将张昺、谢贵以及告密的人全部擒杀。接着又花了三天时间,燕王朱棣才掌控了北京城。而后,他以清除皇帝身边的奸党齐泰、黄子澄为由,打出靖难的旗号,并废除建文帝的年号,续称洪武三十二年,打这儿起,靖难之役正式开始。而所谓的“靖难”,就是平定祸乱的意思。七月二十四日,建文帝以“伐燕”诏告天下,把军务全权托于齐泰和黄子澄。这里要说明一点,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能士,致使中央军事力量十分孱弱。因此,建文帝“伐燕”战争一开始就陷入被动,节节败退。虽然战场上是硝烟弥漫,建文帝却醉心于深宫,和老师方孝孺在探讨周代礼制,并按《周礼》更改官职,搞得朝廷上下人心动荡,不得安宁。经过4年的征战,燕王朱棣可谓有惊无险,最终获得了全面胜利。打他进入南京城后,他的这个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就不知去向。如果说建文帝已死,则必有陵墓。尽管朱棣也曾做祭典建文帝的表面文章,可是后人都不知道建文帝的陵墓在哪里,就连明代的皇帝也搞不清楚,明末的崇祯帝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建文无陵,从何处祭典?关于建文帝失踪一案,历史上主要有“焚死”说和“逃亡”两种说法,焚死是正式的记载。而野史与民间更倾向于建文帝出逃的版本。民间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逃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为鼻祖(惠帝就是建文帝)。当然,民间的说法多少反映了百姓对建文帝的同情。因此,以上两种说法也都只是猜测。而建文帝的最终结局,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难解的谜团。档案No.63永乐迁都:明朝初年,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京师(应天府就是今天的南京),封其四子朱棣为燕王,以北平为藩邸,负责抵御长城以北的北元政权的进犯。朱棣称帝之后,改北平为北京,并在北京设行在六部。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下诏建北京宫殿。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因组织对蒙古军的进攻,明成祖朱棣长期住在北京,而以太子在南京监国。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又下令营建北京宫殿。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北京宫殿正式建成。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二月,正式迁都北京。迁都北京后,使北京成为当时政治、军事的中心,既可就近指挥长城一线的军事防御,又能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保证了大明王朝的统一。

78 失踪的皇帝

タイトル
78 失踪的皇帝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