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故事 270 洞山良价 脚不湿

リリース日:


脚不湿洞山有位同学神山僧密,洞山的后人称之为密师伯。俩人共同参脚,应对析理,很是默契。有一次洞山和密师伯锄茶园,锄着锄着洞山把锄头一扔,说:“我今天累了,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密师伯一听,就问:“要真是一点力气也没有,你怎么还能说那样的话呢?”洞山回答:“是因为还有你所说的那个有力气的在。”力气用完了,还会生出新力气,锄地力气没了,说话力气还有,力气的接续,力气的转换,都是因为有一个永远“有力气的在”,所以无力气并不等于无生气。两人外出行脚,过一深溪,见溪上漂着菜叶。洞山说:“深山无人,哪来的菜叶?水流处莫不是有道人居住?”两人便商量好去拔草相见。前行六七里左右,见一瘦骨嶙峋的相貌奇特人,此人即龙山和尚。两人放下行李,就去问龙山和尚:“此山无路,阇黎从哪进来的呢?”“我不从云水来。”龙山答。言下之意,也和你们一样,不是从天上飞来的,水里流来的。“和尚在此山多长时间了?”“不涉春秋。”“那是和尚先住此山,还是先有此山?”龙山答:“不知。”“为什么不知?”“我不从人天来?”“人天”指三界中的六道轮回。洞山见龙山一副超然的样子,就问:“和尚得了什么道理就这样来住此山?”“我见两个泥牛相斗着入了海,至今没有消息。”这是在暗讽洞山两位有斗心,昧着自性。洞山和密师伯这才被折服,见礼参拜。洞山又有一次和密师伯一起渡水。未下水,洞山对密师伯说:“莫下错了脚。”“错了就过不了水了。”密师伯答。“那不错的是什么呢?”说过自答:“和长老一起过水!”洞山问密师伯:“过水的时候怎么样?”“不湿脚。”洞山说:“说这样不着调的话!”“那你又怎么说呢?”密师伯问洞山。“脚不湿。”洞山回答。“不湿脚”,是有住、住空之谈,是有意地拒绝、择取,是有为法。“脚不湿”则透过一步,无湿无不湿,自性圆满,一物不染,无所谓湿与不湿。所谓“灯录”,乃是“传灯录”的简称。这是记载禅宗历代法师传法机缘的典籍.灯能照暗,禅宗代代相授,以法传人,用续接灯火来比喻代代以心传心的传承形式。“灯录”是禅宗创造的一种史论并重的文体,它以本宗的前后师承关系为经,以历代祖师阐述的思想为纬,发端于唐代的禅宗史书:灯录文字语言透彻洒脱、新鲜活泼、简要精练,公案语录、问答对语趣味盎然、脱落世俗,所以深为僧俗所喜读——作为一种精神享受。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与百万人一起学习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主播:史壮宁,山西卫视主持人,文史专栏作者,研读佛学二十余年,素食,持戒。

禅故事 270 洞山良价 脚不湿

タイトル
禅故事 270 洞山良价 脚不湿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