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故事 260 石霜楚圆 南源境

リリース日:


南 源 境楚圆南游时.杨亿曾给宜春太守黄宗旦写信,让他请楚圆出世说法。黄宗旦就以南源寺方丈的职位邀请楚圆。一开始楚圆不去,可没多久,又亲自拜访太守,表示愿意去南源住寺。太守问这是为什么,楚圆说:“一开始不愿意去,现在又愿去,就这么简单。”太守因此很佩服禅师这种一任心运,舒卷自如的风度。上堂开法,说:“一切诸佛,以及诸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从此经出。”说着竖起手中的杖子说,“这个是南源的拄杖子,那哪个又是‘此经,?”同过话之后,又沉默许久,然后自答:“下面的文字很长.来日再交付你们。”喝一喝,下座去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诸佛及诸佛无上智慧都从“此经”出,“此经”显系喻清净无染、万法之源的自心。妙在禅师不去说这本体的心,而问手中的杖子。问在答处,答在问处,心生万法,问杖子这一念,又何尝不是“此经”所动、所出?说“此经”问“杖子”,由本源到现象,即体即用,变化莫测。今日不出“此经”,明日又怎能“交付”此经?喝一喝.一起扫平。又有时上堂,先沉默对众,许久才说:“无为无事人,犹是金锁难。”喝一喝,下座。“无为无事人”似药山禅师所说。思量那不思量的东西”,也就是“不思量”。这样的人是否就摆脱束缚了呢?楚圆弹师认为仍然没有。“金锁”,佛家常用以表示“内住”、“外住”的邪魔困缚。药山禅师的不思量。自出机杼,生机一片,后人也学着”不思量”,便落了窠臼,入了枷锁。所以,上堂沉默许久就可以理解了,这是在说“正法”,许久之后的话,却是旁敲。喝一喝,又是对旁敲言诠的扫除。有僧问:“什么是佛?”禅师说:“水出高原”。又问:“如何是南源境?”答说:“黄河九曲,水出昆仑。”回答什么是佛,可以任举事物,一句水出高原,显示的是胸搏、见地、道力和气派。说南源境是九曲黄河,正是对水出高原的应和,可谓有本有源。又问:“什么是境中人?”答:“随流人不顾,斫手望扶桑。”“斫手”大致与“手遮”意同;“扶桑”太阳升起之地.有扶桑神树。话意大似“三句”中的。“随波遂浪”句。南源境既然是黄原之水.境中人自然也是水中潮儿了。再有一次禅师上堂说:“云收雾卷。杲日当空,不落明暗,如何领会?”话语意在叫人即色生心,超越世象。而云收雾卷,杲日当空,又未尝不可用以形容禅师法度的云水苍茫,瞳瞳红日。收得起,放得开,舒卷自如,正是楚圆为人、为法的一般气象。所谓“灯录”,乃是“传灯录”的简称。这是记载禅宗历代法师传法机缘的典籍.灯能照暗,禅宗代代相授,以法传人,用续接灯火来比喻代代以心传心的传承形式。“灯录”是禅宗创造的一种史论并重的文体,它以本宗的前后师承关系为经,以历代祖师阐述的思想为纬,发端于唐代的禅宗史书:灯录文字语言透彻洒脱、新鲜活泼、简要精练,公案语录、问答对语趣味盎然、脱落世俗,所以深为僧俗所喜读——作为一种精神享受。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与百万人一起学习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主播:史壮宁,山西卫视主持人,文史专栏作者,研读佛学二十余年,素食,持戒。

禅故事 260 石霜楚圆 南源境

タイトル
禅故事 260 石霜楚圆 南源境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