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EP33:客家菜包--所有好吃的菜包皆遵循古法製作,都帶著木訥質樸的表情...

リリース日:

客家菜包就是粄,以糯米為主料,加水磨成漿,再脫水成米糰,用以製作成各種口味的點心。客家菜包與一般菜包最大的差異在外皮──不用麵粉製皮,而採糯米。發展至今,外皮種類越來越多,諸如綠色的艾草粄、紫色的山藥粄、黃色的南瓜粄、地瓜粄。白色的原味菜包多用新鮮蘿蔔絲,其它菜包則多採乾蘿蔔絲。   最普遍的仍是以圓糯米磨漿,壓乾,拌勻的白外皮,皮薄餡多是美味的方程式。從前,客家庄過年才吃菜包,除夕夜每人吃一個。   臺灣所發展出的客家菜包,南部叫「豬籠粄」,北部曰「菜包」,以中壢一帶聞名,二十年來已成了中壢的名產。尤其是「劉媽媽菜包店」和「三角店客家菜包」,兩店毗鄰,都頗具規模,種類甚夥,其餡料除了招牌蘿蔔絲,還包括高麗菜乾、酸菜、竹筍、芋頭,都飽滿多汁,最了不起的是兩店都24小時營業。客家菜包店的營業時間都很早,清晨即賣,往往未到中午就售罄。   週末清晨,我們總是驅車到大溪,跟「溪洲樓」的李老先生學習吐納功,在湖邊,陽光特別亮,將草地鍍上金黃色,抬頭深呼吸,天空極藍極潔淨。練完功,李伯伯有時囑咐阿倡煮薑絲魚頭湯給我們喝。除了薑絲魚頭湯,阿倡偶爾另燒了清蒸吳郭魚、避風塘吳郭魚,搭配地瓜稀飯吃,大清早練功,神清氣爽,又能吃到溪洲樓的鮮魚,心情如剛出蒸籠的菜包。   所有好吃的菜包皆遵循古法製作,都帶著木訥質樸的表情,正正經經磨米製皮,嚴選材料再仔細爆香,絕不胡亂添加化學調味料。東勢國小旁的「黃媽媽菜包店」亦是老老實實的性格,照本份認真製作:內餡用鄉下飼養的黑毛豬,和油蔥、蝦米、香菇、蒜爆香,再結合蘿蔔絲。吃這些好菜包,突然間有所領悟,洞悉一切。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2EP33:客家菜包--所有好吃的菜包皆遵循古法製作,都帶著木訥質樸的表情...

タイトル
S2EP33:客家菜包--所有好吃的菜包皆遵循古法製作,都帶著木訥質樸的表情...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