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填报志愿:可以参考,不必全信

リリース日:


据光明日报报道,随着高考成绩的陆续公布,志愿填报近来成为热门话题。而在大模型全面爆发的背景下,利用AI填报志愿成为很多考生与家长的选择。只要输入高考地区、考试分数、区域位次、兴趣方向等信息,就能生成一张高考志愿信息表,建议的大学、专业和录取概率一应俱全。但是,AI帮忙填志愿,真的靠谱吗?某AI软件对于“高考志愿到底该如何填报?有哪些注意事项?”一问题的回答。应该看到,不论是找志愿填报师帮忙,还是求助于AI,本质上都源于一种信息焦虑。高考志愿填报,难就难在,普通的考生不可能穷尽所有关于高校、专业以及就业前景的信息。而专门研究这门“学问”的专业人士,或者利用大语言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的AI填报软件,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抹平这种信息差。相比于自己的“一张白纸”,掌握了更多信息优势的专业分析,自然很具有吸引力。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首次突破1300万人大关。而本科招生名额预计只有约450万个,本科录取率约33%。与此同时,对未来就业形势的谨慎预期,也让考生在专业选择上不敢大意。甚至,在一些人所谓“三分考,七分报”的心理因素下,高考志愿的填报比考试成绩更为重要,不能不严肃对待。客观而言,与AI创作文章相比,AI填报志愿更值得让人信赖。因为,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种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是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而文学创作本身是一种演绎过程,除了对字节进行排列组合,还要具备想象力,倾注感情与价值观。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匹配这些能力。某AI软件对于“985高校新闻传播学类、经济学类、工科试验班最近两年在浙江的录取分数线”一问题的回答。来源:潮新闻 记者 金春华 谢丹颖志愿填报,则简单得多,只要模型里的数据样本量足够大、算法足够准确,得出一个共性的结论是不难的。这本质上是一个机械运转的过程,在这些方面,机器取代人工,已经有足够多的场景得以被验证。所以,对于AI填报志愿,考生不必抱有守旧眼光,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一概拒斥,该参考的不妨加以参考。当然,前提是一定要选择优质平台。现在市面上的大模型工具鱼龙混杂,不排除一些软件背后的公司只是为了割韭菜。这个过程中,有能力的家长也要多留个心眼,帮考生把好关口。然而,大学与志愿的选择又是一个个性化选择事件,要植入考生的优势、兴趣以及对未来的人生规划等,那些“冷冰冰”的分析与答案,无法覆盖这些隐性因素。所以,考生也不可将自己的未来全部交付给AI来做决定。参考但不全信,这是对于AI填报志愿的正确态度。当然,AI志愿填报软件本身所暗藏的安全与隐私风险,也不能忽略。这类工具得以运转的核心逻辑是数据的投喂、训练与输出,这伴随着大量的数据收集、存储和使用。考生录入的个人成绩、所在省份、志愿倾向等数据本身就是对大模型的“喂养”,一旦被不法分子窃取或非法使用,就可能造成安全风险。考生与家长应当充分认识、预判风险。实际上,除了大模型软件可以参考,教育部免费开放的“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也是一个可资利用的志愿填报平台。这个系统集合了权威、详尽的专业库、院校库、就业前景情况等数据,为填报志愿提供多元参考信息。同时,还从兴趣、价值观、人格、学科倾向综合四维度,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倾向。有官方的背书,且评价维度全面、人性,“阳光志愿”不失为考生科学决策的好帮手。说到底,志愿填报是个复杂的分析、计算与选择事件。很多时候,无论怎么选,都不会完美,都会有遗憾。考生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好眼前的工具,收集足够多的信息,综合各种因素,选出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尽量做到心中无憾,足矣。来源 |光明日报编审 | 郑宗敏 叶肖霞(实习生)

AI填报志愿:可以参考,不必全信

タイトル
AI填报志愿:可以参考,不必全信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