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对话小说家林棹:“当我做蛙已经做了一年的时候”

リリース日:

“我是虚构之物。我不讲人物,因为我根本不是人。我有过许多名字,它们一一离我而去,足以凑成我的另一条尾巴。” 摒弃人类的认知模式,做一只雌性巨蛙,在十九世纪上半叶中西交融的港口观察和吞吐,世界于我,会是怎样的关系?今年入选宝珀文学奖短名单的小说《潮汐图》中,叙述者蛙怪用跳跃的词句,带领读者穿越水汽氤氲,踏上一场从近到远的旅行。 本期跳岛,主播钟娜带着好奇向《潮汐图》的作者林棹提问,想知道一个用蛙的声音讲故事的人,理解世界的方式会有何不同。和她故事中的叙述者一样,林棹的语调沉着且笃定,她是怎样找到自己的声音的?一个有着博物之心的写作者,又是怎样照看行将枯萎的化石之词,将它们视作珍奇宝石挨个重新擦亮,让读者攀附着词与词的网络,推开认知的新窗?林棹口中和笔下的世界陌生而灵性,挑战着我们习以为常的人类中心主义,也启发我们思考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是蛙也好,是人也罢,一切生命体真实的状态都是受限,但文学的想象力总在拓宽狭隘的边界。就让我们跟随林棹做一次大胆的蛙跳,跃入远方万物,踏上追寻与共情的旅程吧。 【本期嘉宾】 林棹,作家,1984年生于广东深圳,中文系毕业。著有长篇小说《流溪》《潮汐图》。 【本期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1:30 “林氏修辞”的奥秘:做蛙做了一年以后,我找到了自己的语调 13:42 理解蛙的叙事学:所有生命的真实状态都是受限 17:38 比较《红楼梦》和《西游记》中角色的动线 20:06 在今天追求“文艺复兴人”的通才理想,依旧能获得智性的快乐 24:02 “有些作者是动词型的,有些是形容词型的,有些是名词型的。” 32:34 十九世纪小说的时间观是均质的,今天时间可以是有弹跳感的、电子的 38:54 林棹小说中的水:江河湖海、电饭锅的蒸汽、血与泪 45:21 听从远方的召唤上路之后,我们才能重新想象近处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海明威(1899-1961),美国记者、作家以及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代表作《老人与海》。 纳博科夫(1899-1977),俄裔美国文学家和鳞翅目昆虫学家。代表作《洛丽塔》。 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 书籍 《白鲸》(又译莫比迪克)[美] 赫尔曼·麦尔维尔 《三毛流浪记》张乐平 《瘟疫之夜》[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概念 人择宇宙:由鲍罗和泰伯拉提出。核心观点是“正是人类的存在,才能解释我们这个宇宙的种种特性,包括各个基本自然常数”。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127 对话小说家林棹:“当我做蛙已经做了一年的时候”

タイトル
127 对话小说家林棹:“当我做蛙已经做了一年的时候”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