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尔伯格的这部半自传电影,为何自揭“家丑”

リリース日: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半自传电影《造梦之家》在各电影奖项上拿下了足足237项提名。据说早在1999年,斯皮尔伯格就打算将自己的故事搬上银幕,但出于对父母感受的顾及,他始终未下决心。随着母亲和父亲相继在2017年和2020年去世,他终于做好了准备,用电影追忆自己的父母以及年少时光。电影一开头,斯皮尔伯格便讲述了自己与电影的结缘。1952年冬天,七岁的男孩跟着父母去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戏王之王》。这部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的奇观片令他念念不忘,回到家后,他就开始用火车模型模拟电影中两辆火车相撞的场景。斯皮尔伯格特意使用许多主观视角——镜头模拟男孩目睹火车向自己驶来时的惊奇双眼,用自己的双手充当放映机的银幕——这不仅是一位未来大导演的“起点”,也是我们都拥有过的、对“奇观”充满惊异的童年。而少年斯皮尔伯格的化身——这个叫萨米的男孩也确有天分,在电影拍摄上展现出各种小巧思。他在做童子军时,就组织同学拍出了战争片;嫌自己镜头里的枪战,拍得太假,从妈妈高跟鞋戳破的琴谱中找到了灵感,用针在胶片上扎洞,营造出枪击时火药产生的炫目感;为了拍出在沙漠里的枪林弹雨,他用一块木板,压上点土,在跑过时踩在木板的另一头上,就出现炮弹在身后爆炸的既视感,他还埋上一条鞭炮,以便做出机枪扫出一条线的效果;他会运用两个镜头的蒙太奇连接,制造思维联想——先将冰激凌甩在同学脸上,然后再拍一个海鸥飞过的镜头,这样就可以做出鸟屎掉到同学嘴里的幽默情景。除了制造“奇观”,男孩还会调教“演员”,为了让“战场”上剩下的最后一个“士兵”表现出悲伤,他会给对方讲戏,调动对方情绪,帮助其入戏。斯皮尔伯格不仅用镜头制造虚幻,也捕捉真实——少年正是用镜头发现了母亲的婚外情。和大部分传记片不同,这部影片其实没有对个人的追梦道路大书特书,反而将重心放在这段过于私密的“家丑”上。对家庭的强烈情感,也是相比电影,斯皮尔伯格创作《造梦之家》更重要的动力。“家”向来是斯皮尔伯格电影中不变的主题,这或许正源于家庭的离散深刻影响了他的一生。因为在此之前,家庭给了他足够多的力量和温暖,是他重要的精神支柱。他从对电影产生兴趣,到亲自尝试拍摄电影,每一步都离不开家庭,尤其是母亲的助力。斯皮尔伯格的父亲是辛辛那提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计算机工程领域极具天赋;母亲则曾在全美顶尖的音乐学院学习钢琴,最终却成为家庭主妇。可以说,父亲的工程师思维和母亲不受束缚的艺术感性,为斯皮尔伯格走上电影之路创造了绝佳的温床,让他既拥有父亲的工匠精神,能利用各种工科知识与技术制造出惊人的视觉效果;也拥有母亲的浪漫主义,让他的镜头里总是情感充沛,能充分调动人心和挖掘细节。不同于父亲仅将电影视为儿子一个需要为学业让路的“小小爱好”,斯皮尔伯格曾表示,母亲支持他用一生追求梦想,母亲的自由与洒脱也深深影响着他。所以可想而知,当亲自捕捉到了母亲和父亲的朋友发生情愫时,对其带来的打击有多大。电影中,男孩为此刻意疏远了母亲,并终于爆发了争吵,但或许也是因为两人相通的艺术家基因,男孩也很快理解了母亲,甚至在父母的婚姻关系最终瓦解时,还能“冷酷”地记录着,就如同以往任何一次的拍摄家庭录像一样。你可以理解,他已经学会用影像造梦,以逃避现实的伤害——无论是其西部“枪战”大梦,还是一击即破的和谐家庭之梦,甚至即使因犹太人的身份遭受校园暴力,他镜头下的“美好”校园之梦中,欺凌他的校霸仍身姿矫健、熠熠生辉,让校霸自己都羞愧配不上如此的美好。电影中有一个看似突兀的情节,母亲多年失联的舅舅突然造访,对男孩说出了一段颇为神秘但也堪称题眼的话:“你注定将在家庭和艺术之间拉扯……艺术会给你天上的冠冕,地上的桂冠。但是,它会让你心碎,让你孤独;你会被所爱之人厌恶,成为沙漠中的流亡者。”其实,家庭的变故也促使了男孩或者少年斯皮尔伯格的成长。就像母亲所说,她的离开,其实不会毁掉任何人,看完电影,或许很少有人会对母亲的“出轨”加以道德评判。因为影片前半段已经揭示出,母亲天生的活泼灵动与50年代对女性社会期待的不可调和。已经牺牲了自己梦想的母亲,只是不想再被家庭和母职所困,只是想再“笑”出来。 所以,无论是电影还是人生,有时候只是个选择的问题:导演可以选择讲故事的角度,观众也可以选择看故事的角度,角度不同,带来的效果就会不同。这也是电影结尾,面临择业的主人公面对当时的大导演约翰逊·福特时,后者向主人公甩下的一句拍电影通用秘诀的真谛,而全片最后一个画面更调皮地呼应了福特的“地平线”理论,视野从平拍瞬间变成了仰拍。相比斯皮尔伯格其他电影,回顾自己前半生的《造梦之家》虽然略显平实,却足够真诚,斯皮尔伯格将镜头对准了自己极为私人的领域,毫不隐晦地将“母亲出轨”“校园遭受歧视和霸凌”“不善运动且性格懦弱”“被初恋女友抛弃”等种种人生缺憾淋漓尽致地展现给我们。这位电影大师用激情、梦想和忧伤编织出一场关于电影与成长的梦,就像我们每个人的青春一样,允许短暂迷茫,但通向无限希望。

斯皮尔伯格的这部半自传电影,为何自揭“家丑”

タイトル
斯皮尔伯格的这部半自传电影,为何自揭“家丑”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