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371 (分別賢聖品第六)

リリース日:

俱舍論371 (分別賢聖品第六)

定覺法師


世無間解脫 如次緣下上
作麤苦障行 及靜妙離三


世間道離染的時候,緣下地的粗苦障,緣上地的靜妙離,以這樣欣上厭下的心來離開下地的染。

如果覺得下地好,我們便不想離,若要離一個地方,決定要把那個地方看得很壞,如牢獄般。同樣地,要往生西方淨土的人,一定要把娑婆世界看得是極苦、極壞,都是煩惱,都是惡行,那去淨土才有希望。如果把娑婆世界看得很好,那怎會到西方淨土呢?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莊嚴而成,而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是煩惱業果,煩惱業的果決定是苦。所以,如果執著於此娑婆世界,西方的淨土當然沒有份,厭離娑婆才能生到西方去。

下界是粗、苦、障,上界是靜、妙、離。靜對治下界的粗,妙對治下界的苦,離對治下界的障。

觀下界怎麼不好,上界怎麼好,然後才能有這個心往上去。初禪要求離惡不善法、去五蓋,二禪也有修的方法。有這個趨向,然後有修的方法,能夠達到目的。這個趨向是:下界是粗、苦、障,上界是靜、妙、離。無間道緣下邊的粗苦障,解脫道緣上邊靜妙離,這樣才能離開下地的染污。



不動盡智後 必起無生智
餘盡或正見 此應果皆有


「不動」是利根的阿羅漢,利根的阿羅漢是不會退轉的。不退轉阿羅漢得盡智以後,決定生無生智,無生智是利根阿羅漢才有,鈍根阿羅漢只有盡智,沒有無生智。

聲聞、緣覺有二種智慧:盡智、無生智。

「盡智」為斷盡欲漏、有漏、無明漏等三界煩惱,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道,我已修,此是滅,我已證」。


「無生智」為契入涅槃之智慧,煩惱之緣缺,不會再現行,屬於非擇滅無為。

煩惱在四諦中屬於「集諦」,須由修習「道諦」而斷除,對於如何修習「道諦」證得「盡智」,《盡智經》有如下的修行次第:「若奉事善知識者,未聞便聞,已聞便利。」

此處除了奉事供養善知識之外,還要時常參與講經說法的法會、課程,聽經聞法,薰修佛法知見,用心觀察思惟所聽聞的道理,從行身善、口善、意善之三妙行,以身口意三個角度來受持。

簡單來說,無生智即滅盡一切煩惱後,遠離生滅變化之究極智慧;於四諦已「知苦、斷集、修道、證滅」,復更遍知無「知、斷、修、證」之無漏智。

所以此智是得無學位「盡智」後,以一切聖道為因,圓滿無學果,與非擇滅之「得」俱生之無漏正智,此唯利根之聖者能成就。


「餘盡或正見」

除利根的阿羅漢之外,「餘」是指前面的退法等五種鈍根,他們得了盡智以後,或者再生盡智,或者再生無學的正見。

「此應果皆有」

無學正見是前面所說的八個見之一,是應果,即一切阿羅漢都有的。鈍根的可以生起盡智,或者無學正見,但是生不了無生智。

阿羅漢有六種。前面五個,退法、護法、思法、安住、堪達,都是鈍根阿羅漢。不動是第六,是利根阿羅漢,在盡智以後必定會生無生智。其餘五種,盡智以後,或者還是盡智,或者生無學正見。而無學正見,一切阿羅漢都會有。利根阿羅漢,金剛喻定之後解脫道,生了盡智,得阿羅漢果,煩惱斷完,於盡智以後,必定要起無生智。無生智起了之後再也不退,沒有無生智就可能會退。

所以,退法、思法、護法、安住、堪達,這五種阿羅漢,都屬於鈍根。


「此應果皆有」,無學正見,一切阿羅漢,不管鈍根、利根,都是有的。「謂不動法,無生智後,或更起無生智,或唯起正見」,不動法的阿羅漢,無生智生了之後,或者是再生無生智的等流果,或者起無學正見。


俱舍論371 (分別賢聖品第六)

タイトル
俱舍論371 (分別賢聖品第六)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