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

リリース日:


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顺治皇帝驾崩后,年仅8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继皇帝位,改年号康熙,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圣祖康熙大帝。但当时因为康熙尚且年幼,还无法亲政,所以军国大事全部交由四位辅政大臣全权处理。索尼死后,鳌拜成为首席辅政大臣,他欺君擅权,清除异己,杀害了与他作对的苏克萨哈。此时,康熙虽然亲政,但辅政大臣已经辅政7年之久,并形成了强大的势力,而鳌拜专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康熙忍无可忍,在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支持和策划下,开始实施擒鳌拜的计划。孝庄先让康熙广泛求言,制造舆论,通过各种措施,纠正辅政大臣政治上的失误和弊端。这使得朝廷上下人心动荡,康熙的威望却与日俱增,而鳌拜逐渐走向孤立。与此同时,康熙身边聚集起一批年轻气盛的满族贵族成员,索额图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索额图是索尼的儿子,孝庄选中他的侄女赫舍里氏做皇后,加深索尼家族与清皇室的关系,也加强了正黄旗对皇室的向心力,并影响到镶黄旗。索额图对康熙十分忠诚,并且在清除鳌拜集团的过程中,成为康熙最得力的助手。鳌拜集团的附庸众多,盘根错节,已经控制了中央机构的各个要害部门。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动荡和不必要的损失,孝庄帮助康熙制定了“擒贼先擒王”的计划,迅速打击其主要党羽,以震慑其他成员,最终稳妥解决问题。根据这个策略,康熙命索额图秘密地组织起一支善于扑击的少年卫队。康熙经常故意当着鳌拜的面,和少年卫队摔跤滚打。在鳌拜看来,康熙和这些少年只知道玩闹,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因此便逐渐放松了警惕。随着时机日趋成熟,康熙便开始行动,在此之前,康熙将鳌拜的部分党羽派遣往外地,以分散鳌拜集团的力量。同时,还采取了其他一些周密的部署。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五月十六日,鳌拜奉诏进宫议事,可他万没想到,刚一进宫,当即就被事先埋伏好的少年卫队擒拿,随后其主要成员党羽相继被逮捕归案。考虑到鳌拜以往为清朝所做的巨大贡献,康熙还是网开一面,对他予以宽大处理,免死,没收家产并处以终身监禁;对鳌拜的众多追随者,也只处死其中的部分人员,其余一律宽免;就连遏必隆也被免罪,仅革去太师的官职,后又将公爵还给了遏必隆,恢复了对他的信任,从而团结了镶黄旗部族。铲除鳌拜集团的政治较量,是康熙继位后,孝庄对他的一次关键性的指导和帮助。当时,康熙年仅16岁,还缺乏足够的智谋与政治斗争经验。如果没有这位皇祖母的指教和授计,他很难在亲政的第三年,就如此轻易的粉碎把持朝政多年,而且势力强大的鳌拜集团。另一方面,在与鳌拜集团的斗争过程中,孝庄和康熙,祖孙二人互相加深了了解,感情更为笃厚。孝庄的言传身教,使康熙逐步具备了一代名君应有的宽阔胸襟与气度。孝庄指导康熙宽大处理鳌拜集团,既是对当年两黄旗大臣同心戮力,拥立幼主福临的回报,也是为大清王朝的长远统治着想。清除鳌拜集团,排除了威胁皇权的潜在危险,扫除了清朝前进的绊脚石,康熙真正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在“首推满洲”的原则下,努力改善满汉关系,崇儒重道,发挥汉族官员的积极性,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仅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政局便进一步稳定,也得到了汉族地主阶级更为广泛的拥护,经济也开始有了起色。但是,此时天下的形势并不是一片明朗。清朝虽然统一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但仍然是危机四伏。包括北有罗刹国(俄国)不断侵扰,西有葛尔丹擅自称王,南有“三藩”离心离德,而东面还有台湾,孤岛自居。康熙知道,要想统一政令,“三藩”是最大的障碍。这时候,正好平南王尚可喜年迈,想回辽东老家,他上了一道奏折,要求让他的儿子尚之信继承王位,留在广东。康熙批准尚可喜告老还乡,但却不让他儿子接替平南王的爵位。这样一来,触动了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他们想试探一下康熙对藩王的态度,便假惺惺主动提出撤除藩王爵位,朝中许多大臣都认为,如果批准了他们的奏请,吴三桂一定会起兵造反。然而年轻气盛的康熙,却果断下诏,同意吴、耿撤藩,诏令一下,吴三桂果然坐不住了。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底,以平西王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发动叛乱。首先,吴三桂在云南起兵,接着,冒充“朱三太子”的杨起隆也在京举事;次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造反。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尚之信在广东起兵。与此同时,有些原已降清的明朝地方官员纷纷响应。叛军气势凶猛,很快便控制了南方的广大地区,并延伸至陕西、甘肃等地。孝庄和康熙再一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早在此前,吴三桂等人的反叛之心就已经露出了端倪,政治嗅觉异常敏锐的孝庄早就有所预感。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十二月,孝庄提醒康熙,在天下太平之际,应不忘武备,居安思危;随后,又通过其他措施,如令儒臣翻译儒家经典,赏赐诸臣等。孝庄帮助康熙加强统治,进一步巩固了君臣关系。因此,当三藩之乱突然发生,清朝统治面临巨大威胁的时刻,孝庄和康熙都显得异常的镇静。康熙十三年(1674年)元旦,吴三桂起兵反叛的消息传到京城。清廷仍然和以往一样,举行盛大的朝贺和筵宴,以此向臣民显示最高决策者无所畏惧的气概,以及与叛军决战决胜的信念,起到了安定朝野,鼓舞士气的作用。公元1674年十二月,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吴三桂起兵叛乱,并迅速占据汉中、兴安之地,阻绝川陕栈道。康熙任命都统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急速赶赴陕西,总辖全省满汉大兵,以剿灭王辅臣。图海收复平凉后,王辅臣投降,清朝西北战场出现转机,叛军大为震动。尚之信、耿精忠看到形势对吴三桂不利,便也相继投降。吴三桂开始打了一些胜仗,可由于另外两个藩王背叛了他,使他的力量大大削弱,处境十分孤立。战争进行了8年,吴三桂的形势始终没有好转。公元1678年三月,74岁的吴三桂在湖南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可是,就在这年秋天,吴三桂却暴病身亡,他死后,清军开始对吴军进行猛烈的进攻,步步为赢。最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藩见败局已定,服毒自杀,吴军彻底投降,至此,“三藩之乱”平定。“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采取了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国家各方面实力得到了增强。也为康熙后来收复台湾做了积极的准备。郑成功于公元1662年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了台湾。他病逝后,一方面,在台湾的黄昭、萧拱辰等人,拥立郑成功的五弟郑袭代理招讨大将军。另一方面,郑经也在厦门宣布自己为嗣封世子,和郑袭等人抗衡,郑氏王朝从此一分为二。后来,郑经准备向清朝称臣纳贡,以保持“半独立”或“独立”的地位。可是,“三藩之乱”时,郑经受吴三桂煽动,在广东反叛,后被平定,于公元1680年暴病身亡。他死后,台湾岛局势混乱。此时,康熙已做好了收复台湾的准备。他果断地决定,武力收回台湾。朝中大臣虽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但康熙力排众议,起用施琅为清军水师主将,同时任命姚启圣为福建总督。姚启圣在福建漳州特设会馆,实行安抚政策,给予从台湾返回家乡的郑氏官兵厚待。半年内,前来归降的郑氏官兵就有4万多人,这大大削弱了郑氏军队的实力。施琅是福建晋江人,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随明朝原总兵郑芝龙投降清朝。由于郑成功的招揽,后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成为郑成功部下中最为年少、善战的得力骁将。可是,施琅个性倔强,不小心触怒了郑成功。郑成功将施琅父子等三人全部逮捕关押。施琅的父亲和弟弟都被郑成功所杀,幸亏有部下相救,施琅才得以逃脱。之后,施琅便又投降了清廷,立志要打败郑成功,以报家仇。早在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施琅就秘密上疏朝廷,主张武力收回台湾。那时康熙刚刚亲政,他诏施琅进京,施琅便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康熙听后十分赞赏。但由于当时朝政大权掌握在鳌拜集团手中,还是少年天子的康熙暂时无法实施施琅的计划。公元1681年,大权在握的康熙再次召见施琅。施琅向康熙细谈了如何训练水师,如何利用风向变化等具体方略。康熙当即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命令他操练水师,伺机夺取台湾。公元1683年六月,清军在施琅的率领下,开始向澎湖开进。双方交战7天7夜,施琅利用有利的西南风向,手舞红旗,采取“五点梅花阵”,即用多艘战船围攻一艘战船,集中优势兵力作战的方式,与郑军展开厮杀。清军战舰阵势整齐,可分可合,作战英勇,一举攻克了澎湖列岛。郑军的大小战船被击毁近200余艘。被炮火射死,跳水溺死的郑军士兵多达12000多人,近5000名士兵和160多名将领相继投降。攻克澎湖后,施琅不杀岛上一兵一卒,使台湾民心归顺。同年七月二十七日,郑克塽开城投降。康熙二十年(公元1684年),清廷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驻兵一万人,筑城守戍。至此,宝岛台湾终于得以统一于清朝政府之下,而台湾的行政建制与内地完全统一。

90 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

タイトル
90 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