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辅政四大臣

リリース日:


辅政四大臣在经历了长达40多年的明末战乱后,终于在清顺治时期宣告结束。顺治皇帝就是皇太极的幼子爱新觉罗福临。话说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皇帝位。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被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之后,他便独揽朝纲,而幼小的福临只不过就是个摆设。公元1650年,即顺治七年,多尔衮在古北口外打猎之时,不慎坠马跌伤,四个月后,病情逐渐恶化,死于喀喇城(今河北省滦平县),年仅39岁。多尔衮死后,福临亲政。由于他对多尔衮摄政时专断擅权心怀怨恨,加之被多尔衮长期压制的政敌也纷纷出来翻案,揭发他的大逆之罪。顺治帝便借此机会,宣布多尔衮十大罪状,下诏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顺治帝在位的时间并不长,仅17年的时间,在他24岁的时候,不幸患上了天花。这个病当时很难治愈,病死率极高,曾夺走了清朝很多皇子、公主的生命。顺治患上天花时,还很年轻,因此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立嗣的问题。然而,随着病情的突然恶化,必须要定立一个继承人。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四,顺治皇帝卧床不起,高烧不退,昏迷不醒,生命危在旦夕。此时,孝庄皇太后授意翰林院学士王熙起草遗诏,遗诏中册立皇三子玄烨为皇太子。但玄烨此时年纪尚幼,因此,需要有重臣来辅佐朝政。那么选谁呢?清廷汲取顺治初年多尔衮摄政时给统治阶级带来混乱的教训,不复以亲贵辅政,以便于控制局面。于是朝廷任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位异姓勋戚功臣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玄烨治理国家。其中,遏必隆和鳌拜都是皇太极的旧部,因为当年拥立顺治继位,而遭到多尔衮的打击。顺治亲政后,恢复了他们的官职,并委以重任。苏克萨哈原本是多尔衮的部下,多尔衮死后,他首先告发了多尔衮的谋逆之罪,立下大功,而后得到了顺治的信任。这四人都是三朝甚至四朝元老,在朝廷中的地位自然是无可争议的。公元1661年正月初七,顺治帝病逝,当时年仅8岁的玄烨继承大统。顺治帝死后,其母孝庄皇太后,成了清朝统治集团中最德高望重的人物,她对这四位辅政大臣也极为信任,放手使用。因此,辅政大臣的权力很大,加之没有监督和约束的机构,从而为个别人结党营私、擅权乱政提供了条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某些政见的不同,辅政大臣中两黄旗的索尼(正黄旗)、遏必隆、鳌拜(镶黄旗),与正白旗的苏克萨哈的关系日渐紧张。另一方面,鳌拜居功自傲,权力欲逐渐膨胀。他联合遏必隆,扩张镶黄旗的实力,擅杀朝中于自己存有积怨的大臣,而且越来越专横跋扈。四位辅政大臣在辅政期间,自然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但在处理满汉关系的问题上,却采取保守、倒退的方针。在恢复祖制、首崇满洲的旗号下,歧视汉民,使汉民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当时,反清复明的战火尚未完全熄灭,经济凋敝,百废待兴。但满族大臣既缺乏治理的经验,又不能与汉人友好合作,大大妨碍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这便使得一些投机分子逐步取得辅政大臣的信任,为非作歹。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鳌拜在索尼、遏必隆的支持下,将清朝入关初期圈占土地时分配给镶黄旗与正白旗的土地,强行互换,并再次圈占大量土地,致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加剧了满汉矛盾。这三个辅政大臣还不顾康熙的反对,矫诏将反对此举的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的苏纳诲等大臣处死,由此造成了一大冤案。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索尼去世,鳌拜成为首席辅政大臣,遏必隆对他言听计从。鳌拜为了清除异己,独掌辅政大权,开始罗织苏克萨哈的“罪状”,企图置他于死地。尽管康熙坚决反对,但鳌拜等人不肯罢休。一连七日强奏,最后,竟然将苏克萨哈及子孙全部处死,并没收其家产。苏克萨哈被除掉后,鳌拜的权势进一步扩大,而且愈加的飞扬跋扈,欺君擅权。他的种种行径,已经构成了对皇权的极大威胁。至此,孝庄皇太后作出决断,并指点康熙,拟定清除鳌拜集团的全盘计划。档案No.74孝庄文皇后: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公元1637年生下了皇子福临。公元1643年,皇太极暴病身亡,为夺皇位,诸王之间展开激烈的斗争,多尔衮权衡利弊后,推举福临继位,但他大权在握,时刻威胁皇权。孝庄于是争取到礼亲王代善的支持,后来又不惜与多尔衮联姻,虽使多尔衮拥有“皇父摄政王”的尊荣,但终于让他放弃了夺位的想法。孝庄一生经历清初三朝,正是由乱到治的关键历史时期。她全力辅佐几任皇帝,对调和清宫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世称之为“清代国母”。

89 辅政四大臣

タイトル
89 辅政四大臣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