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北京保卫战

リリース日:


北京保卫战明朝推翻了蒙元政权,而蒙古人虽然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但在北方草原仍然还有很大的势力。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派大将徐达征讨北元。这时,元顺帝早已退回漠北,雄踞北方,并时刻觊觎着大明王朝。太祖、成祖时期,明朝对蒙古北元的政策是主动出击,以攻代守。到了明仁宗、宣宗时期,明朝对北元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允许蒙古用骆驼、马匹在边境上换取日常用品,也就是马市贸易。还有朝贡贸易,从永乐年间开始,蒙古向明朝入贡驼马兽皮,明朝估价给钱,还给予大量的赏赐。这样一来,蒙古派遣的使团人数就越来越多,其中混进了不少不法之徒,经常滋事。一旦得不到满足,蒙古就开始侵犯边境。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他亲政后,明朝仍然按照“仁宣之治”的政策推进,可是,随着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的辅政大臣“三杨”,即杨荣、杨士奇、杨溥退出政治舞台后,宦官逐渐开始专权。而第一个专权的太监名叫王振。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县)人,他本来是一个失败的教书先生,走投无路后,进宫做了宦官,很幸运得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宠信,当上了司礼太监,由于他读书识字,便开始帮助明英宗批阅奏章。王振便趁机结党营私,干涉朝政。一些王公贵戚都伺机讨好他,称他为“翁父”。贤明的太皇太后张氏,害怕前朝宦官专政的历史重演,而断送大明江山,曾提醒英宗严防宦官专政。王振虽受到张太后和“三杨”的限制,但他暗地里广交朋友,大量培植党羽,很快就取得了一些大臣的赞誉,并进一步得到了英宗的信任。随着太皇太后张氏病逝、而“三杨”陆续退出政治舞台,便再没有人能控制王振,他的权力也达到了顶点。而此时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开始崛起。公元1449年,由于王振削减了瓦剌的赏金和马匹价格,并拒绝和亲,激怒了瓦剌部的首领也先。于是,也先率领瓦剌骑兵进攻大同,大同的守将拼死抵抗,不幸被瓦剌军击败。边境告急,明英宗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大同离王振的家乡蔚州不远,王振担心自己老家的田产被侵占,于是竭力主张英宗亲征抗敌。兵部尚书邝野和兵部侍郎于谦认为准备不够充分,劝阻英宗暂不要亲征。英宗自己没有主见,又听信了王振的蛊惑,便叫他的弟弟郕chéng王朱祁钰和于谦留守北京,自己则率领50万大军亲自出征。果不其然,因为准备不够充分,粮食告急,又遭遇连日暴雨,军心开始涣散。之后,英宗的大军到了大同,看见明军的士兵尸横遍野,士气便更加的低落。几天后,明军前锋被瓦剌军杀得全军覆没,各路明军也纷纷溃败。王振下令退兵,明军往蔚州方向溃逃了40余里,被瓦刺军追上,明军一面抵抗,一面退到土木堡。土木堡在今天的河北省怀来县土木镇境内,当时名为土木堡却没有城堡,也没有水源。土木堡15里外有条河,已被瓦剌军占领,明军士兵又饥又渴,就在当地挖井,但也没有找到水。次日,瓦剌军包围了土木堡。明英宗只得派人去求和。瓦剌军假装答应议和,停止进攻。明英宗和王振信以为真,让兵士去附近找水喝,兵士跳出壕沟往河边跑。哪曾想,早已埋伏好的瓦剌士兵从四面杀出,明军士兵争相逃命,行阵溃乱,兵部尚书邝野、王振等66名大臣战死,50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剌军俘虏。土木堡战斗的失败,是明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岭。瓦剌军俘虏了英宗,想以此要挟明朝。而明朝这边,于谦等大臣得知消息后,立即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史称代宗。由此,开始了明朝著名的“北京保卫战”。公元1149年十月十一日,瓦剌军骑兵直扑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此时,明英宗朱祁镇就被关押在德胜门外的一处空宅中,家国近在咫尺,他却有国不能归,有家不能回。就在当天,明军都督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袭击瓦剌军,杀敌数百人。瓦剌军首领也先,看到明军阵容严整,不敢贸然进攻,于是以送还英宗朱祁镇为借口,以迎驾为名欲诱于谦和石亨至瓦刺军营谈和,乘机将其擒获,致使明军不战而败。于谦将计就计,严令将士加强戒备,同时派遣右通政王复、太常寺少卿赵荣赴瓦刺军营谈和,使也先计谋未成。也先率领瓦刺军进攻北京各门屡次遭到失败,中路军在居庸关的进攻也受到了阻碍。他获悉明朝的各路援军即将到达,唯恐归路被断绝,于十五日夜,率军挟持英宗朱祁镇,由良乡(今北京房山东北)向紫荆关方向撤退。于谦发现也先率军撤退,立即命令石亨集中火炮轰击也先军营,击毙击伤瓦剌军数万余人。瓦剌军撤退时又四处烧抢掠夺。明军分路追击,瓦剌各路大军败逃。十月十七日,也先率军撤出紫荆关,不久退往塞外。至此,明军取得了保卫北京的全面胜利。档案No.64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成为进士。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被授御史,后官至兵部侍郎。于谦祖籍考城,由于他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就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因此,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

79 北京保卫战

タイトル
79 北京保卫战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