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盛唐的崩溃——肃宗平叛

リリース日:


盛唐的崩溃——肃宗平叛马嵬wéi驿兵变之后,唐玄宗逃往西南的成都,太子李亨则逃到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公元756年七月,李亨继皇帝位,改元至德,他就是唐肃宗。而唐玄宗在成都做了太上皇。这时候,举兵反唐的安禄山已经率兵攻入了长安。唐肃宗命大将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宰相,平定叛乱。九月,郭子仪率大军15万,逼近长安,与叛军10万人相持于长安香积寺北沣fēng水之东。经过激战,叛军全线崩溃,唐军不负所望,收复长安。这时,安禄山的洛阳叛军统治集团争权夺利,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所杀,随即庆绪继位称帝。在唐军继续东进的时候,安庆绪放弃洛阳,北走邺郡(今河南安阳)。之后,唐军收复洛阳。公元758年九月,肃宗调动9个节度使的数十万兵力讨伐安庆绪。在这些节度使中,郭子仪、李光弼的战功最多,威信最高,肃宗不想把兵权交给他们,所以不设主帅,只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揽全局。9个节度使的大军围攻邺郡,之后引漳水灌城,安庆绪不仅遭受水灾之苦,而且城中极其缺粮,最后连老鼠都成了稀缺的食物,更夸张的是,一只老鼠竟然卖到了4000钱。这无疑是一个破城良机。可是唐军没有主帅,没人统一指挥,致使叛军大将史思明得以从魏州(今河北大名)援助邺郡。史思明劫持了唐军运粮的舟车,断绝了唐军的粮源。同时,又不断用声东击西的办法袭击唐军,使唐军陷入疲于应战的窘境。公元759年三月,唐军和史思明军展开激战。正当激战之际,大风忽起,倒树拔木,天昏地暗,近在咫尺也辨不清敌我。一场混战,双方均遭受重大的损失。叛军及九节度使大军只好各自退回。同年九月,史思明再度南下,攻取洛阳。十二月,史思明又派大将李归仁攻打陕州,被唐军击败。这之后,叛军内部矛盾激化,史思明的长子史朝义利用一些将领对史思明的不满情绪,策动兵变,杀死了史思明,自己继位称帝。同时,史朝义又派人到范阳杀了与他争夺帝位的弟弟史朝清,还杀了持不同意见者数十人。这种有组织无纪律的自相残杀,引起了叛军内部大规模的内讧,致使数月之内,范阳就有数千人因此而死。公元762年十月,肃宗病逝,他的儿子光平王李豫继位,为唐代宗。代宗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继续平定叛军,唐军东进,很快便攻下洛阳。十一月,史朝义从濮州北渡黄河,唐军追至昌乐,再度打败史朝义。见大势已去,叛军邺郡节度使薛仁贵之孙薛嵩以相、卫、洺míng、邢四州降唐,而后,恒阳节度使张忠志也以赵、恒、深、定、易五州降唐。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又率军到了范阳,这时的范阳节度使李怀仙也已经投降了唐朝,史朝义的部众见大势已去,都纷纷离开了史朝义。最后,史朝义带了数百胡骑往北逃亡契丹,李怀仙穷追不舍,史朝义走投无路,在林中自缢身亡。至此,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才最终被平定。叛乱虽然平定,但是,8年的动乱,使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曾经的盛世大唐从这时起迅速走向了衰败。档案No.44南衙北司之争:唐代宦官得势是从唐玄宗时开始的。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内廷宦官激增至3000人,官至五品以上的达三成。像玄宗宠侍高力士更是显赫一时、贵盛无比,连当朝太子都称其为二兄,更不用说其他的王公大臣了。自太子以下,诸王公主都称他为阿翁,驸马之流称他为爷。不过高力士虽然显贵,但是权势还不是很大,朝政始终还是掌控在皇帝和大臣的手中。从韦后乱政到玄宗即位,宦官都有参与宫廷争斗。而自安史之乱后,宦官李辅国策立了一次不露痕迹的政变,拥立肃宗后,唐肃宗李亨因强藩作乱险亡其国而疑忌将帅,开始用自己宠信的宦官李林辅统帅禁军,开始了宦官掌权的先例。至唐代宗时,宦官的势力又进一步膨胀,充任内枢密史,掌管机密,承诏宣旨。至此,宦官开始逐渐地控制了军队和朝政,而皇帝却逐渐控制不了宦官,甚至反被宦官所控制。宦官势力的膨涨,侵害了旧有官僚集团的利益,宦官控制朝廷,不仅威胁皇帝,而且因利所趋,无事不争,这便和朝臣发生冲突。日积月累,矛盾便开始激化。于是官僚集团与宦官集团之间的斗争便日渐加剧,尤其是王坯pī、王叔文铲除宦官未果后,宦官更为猖獗。当时,宦官衙署在宫城,朝宫衙署在皇城,宫北皇南,因此人们称前者为北司,后者为南衙,二者形同水火,终致唐亡。史学界把这场延续整个晚唐政局的斗争称为“南衙北司”之争。

51 盛唐的崩溃——肃宗平叛

タイトル
51 盛唐的崩溃——肃宗平叛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