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第四讲(6)大道永远留有余地

リリース日: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大道永远留有余地大家知道,道家学说讲究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是一,无不为就是万,这里也就是一和万的关系。无为是根本智,无不为是后得智,所以这里说“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我们用也是为了通,通也是为了用,并不是说把我们阻塞起来,障碍起来了。不论你怎么用,都是为了通。“通也者,得也”,真正通了以后,你就真正得道了。如果我们这样不通,那样不通,那就离道十万八千里了。不通就有病,但转念一想,病就病吧。“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既然这是一个自然生命,就肯定有生老病死,这个生老病死我不恐怖,坦然受之。《庄子》里很多次谈及生死时很欢喜,很高兴,他视死亡为解脱,把生死看得很平淡,没有恐惧。甚至以一种欢喜心、畅快心来面对生死。没有障碍,没有挂碍,没有恐惧,这就不得了了。只有这样才能通,通才能无碍,有障碍就不通。什么是障碍?有用就是障碍,“为是不用而寓诸庸”,你达到了这么一种境界再做事情,才能细水长流、绵绵不尽。我有所为,天天都在想有所为,往往就会与环境相抵触,和别人撞过来撞过去,也未必就对。朱熹那首诗写得好:“昨夜江边春水生,艨(méng)艟(chōng)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没有春水的时候,船搁浅在岸边,你用几头牛都拉不动。春水来了,长江涨水了,哪里还需要你去费力呢?自然就把它浮起来了,多舒服!我们做事就要善于顺应自然、顺应环境。有的时候因缘具足,水到渠成。有的时候因缘不具足,你去做这件事就需要创造很多条件,你自己不具备这个条件,到处去东碰西碰,这里去拉关系,那里去走后门,这里去搭台,那里去唱戏,累死累活的,也未必能达到效果。有的时候根本不费力,事情会现成地摆在你面前,四两拨千斤,也就把事情做成了。就像有些病,吃了很多药都不好。而春天来了,天气好了,不吃药,病自然好了。“庸”,就是用,我们怎么去用?一定要从大的因果半径来看,因为小的因果成毁是无常,在小的因缘半径中,我们看见“然、不然”“是、不是”,只是局限的因果半径。所以,我们的很多判断:是、不是,然、不然,可、不可,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判断,是在生活中形成的,社会上形成的,乃至于共业形成的判断。政治就是一个共业,对共业的判断,是有成有毁,有来有去的。我们一定要通变化之道,一定要得造化之妙,能如此的话,菩提就在其中了。“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这句话很厉害。以前成都有位王家佑老先生,是道教的著名学者,也是三星堆的发现者,四川省博物馆的研究员,2009年84岁去世。这个人很厉害,经常装疯卖傻,说的话也很有趣。他说,男人、老爷们儿最大的弱点就是不懂装懂,女孩子们最大的优点就是懂装不懂。很多女生清楚得很,但你问她什么,她都说不知道,问我老公,问我老妈,问老师去,实际上她清楚得很,但她不会直接表现她的所知。男人们老是逞英雄,逞爷们儿,问他什么事都知道,什么都懂,没有他不懂的。所以,孔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真正智慧的人,一定会守住这个立场的。庄子这里说“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为什么“不知其然”?很多事情需要你去知其然吗?“不知最亲切”,禅宗公案里面,有好多类似的话。“师父啊,你的话我不懂。”“不懂就好,不知最亲切。”有人说,我不明白。唉,把这个不明白守住就好,就要守住这个不明白。《道德经》里面花了那么多篇章说“恍兮惚兮,惚兮恍兮”,那是什么意思?真的就是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吗?的确是,就是不知其然嘛。陶渊明从中读懂了,“好读书不求甚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人就要去知其所以然,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精神透支,生命透支,弄得自己很麻烦。我经常说,我们永远都会面对一个未来,永远都会面对一个未知。你还不能说我一半是已知,一半是未知,你的已知相对于未知好可怜啊。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已知的半径越大,所接触的未知空间就越大。这个就是认识的真实相。我们还记得以前的那首歌吗?“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这个还是很亲切的。庄子也说,“知必有所待而后定,其所待者,特未定也”,“以其知之所知,养其知之所不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明白了这个,对“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就会迷糊于其中而坦然了。真正的道人,并不是像上帝一样全知全能,也并不是像佛祖说的具有大圆镜智,通达一切智智,一切种智。但是,就算开悟了,佛法里面也还有一个“后得智”。即使是菩萨,还得勤修后得智。我们今天把某菩萨请来,供养一辆奔驰车给他,他还不是要去考驾照,还不是要去学驾车技术,不学他也上不了路。哪怕别人一个月学会,他一个小时学会,也得去学一个小时。后得智在佛教里面是绝对的,菩萨该学英语还是得学英语,该拿文凭还得拿文凭。西藏那些活佛转世了,当小沙弥时一样得去拜佛,一样得跟着堪布学习经论。为什么呢?后得智是缘起的,非得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这个“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什么叫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阳,清楚明白,光明的;阴,黑暗,不清楚,更不明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黑,就是不知其然,这个就是道。如果谁把自己放在全知全能的状态上,那就完了,那就是疯子,就是骗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清醒才行。“已而不知其然”,哪怕达到了“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好像差不多了,但“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还是要给自己留下“不知其然”的空间和余地。不知其然,你才有发展的空间,才有继续前进的余地。你什么都知其然了,什么都究竟了,你就完了。有的人总妄想把自己放在一个很究竟的地带,这不是道,大道对人类,永远是留有无尽余地的。

《齐物论》第四讲(6)大道永远留有余地

タイトル
《齐物论》第四讲(6)大道永远留有余地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