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第四讲(2)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リリース日: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大家知道在庄子的时代,有个公孙龙子学派,公孙龙子的著名论断就是“离坚白”“白马非马”,乃至“然不然,可不可”,都是他的名言。没有他的这些名言做铺垫,我们也就看不到庄子的这篇《齐物论》了。公孙龙子的哲学思辨也是形式逻辑上的。马是一个普遍概念,白马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马有花马、黑马、白马、赤兔马,这样马、那样马,有公马有母马,有小马有老马。马毕竟是一个普遍的、不是具体的名词。所以,“以马喻马之非马”,在形式逻辑上未必就能说得通,“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马是什么?马有很多组成部分,有马头、马屁股、马的躯干、马蹄子、马尾巴,有马的皮、马的毛,有马的五脏六腑等,如果单纯弄个肢体出来,它是什么呢?是马吗?不是马了,是“非马”。马本身是集合因缘而成就的一个动物相,我们给了它一个名字叫马。这个马本身就处在非马的状态。因为马的这个概念和实际的马不一样,概念和实体未必一样。所以概念本身就是“非马”,不是具体的马。比如,在养马场,你想买两匹马回来,这两匹马是实实在在的马,如果只是买了两张马的玉照,就算买了马吗?马的照片不是马。所以“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概念不是实体,实体绝不停留于概念。概念是人在主观上赋予实体的一个符号、一个名相而已。庄子在回答东郭子“道在何处”之问时说,道在蝼蚁、在稊(tí)稗(bài)、在瓦甓(pì)、在屎溺。但反过来说,道毕竟不是蝼蚁,不是屎溺。这就清楚地表达了“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这一逻辑悖论。上面所讲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的精神所具有的判断性而带来的逻辑系统,不论是形式逻辑也好,辩证逻辑也好,模糊逻辑也好,人类文明就基于这个判断的本性而发展积累而成。但老庄和佛教却要对这个判断进行洗涤、优化。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要通过思维修来回归根本智,乃至进入平等性智、妙观察智等佛菩萨的智慧。庄子在这里讲“齐物”,也是同样的道理,而且用心良苦。下面马上就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可是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悟道境界啊。从判断的立场上来说,马是一个概念,天地是一个概念,万物也是一个概念。在概念里面,大象和蚂蚁是平等的,万物和万物中某一个具体物相也是平等的。万物在我们头脑里面是一个念头,马也是我们头脑里的一个念头。天地是一个念头,大道还是一个念头。我们参禅入定,参禅入定也是一个念头。所以,庄子在这里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很多人在感觉这个的时候,很振奋,哇,庄子好厉害,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把宇宙万物一口吞进。其实,在后来的宋明理学里,不管是程朱还是陆王,都有“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这个气概。法国的路易十四也有“朕即国家,国家即朕”这么一种感觉。但这种感觉放在道上,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禅宗一指禅的公案,大家都熟悉。那个俱胝(zhī)和尚,坐在山里面,有一天来了个比丘尼,那时大概还比较自由,比丘尼居然到和尚的庵棚里来了。那比丘尼像电视剧里的女侠一样打扮,戴着斗笠和面纱。俱胝和尚就说:“既然到这里来,进了屋子,就取下斗笠和面纱吧。”比丘尼说:“道得即取下斗笠。”你把话说对了,我就摘下斗笠。俱胝和尚答不出来,就说:“天已晚了,外面有豺狼虎豹不安全,不如进来住下吧。”比丘尼又说:“道得即住,道不得即去。”俱胝和尚还是答不上,结果比丘尼就走了。俱胝和尚很惭愧,心想我堂堂丈夫,学了很多东西,自己以为是得了道的人了,却连一个比丘尼的问话都答不上来。以前有个规矩,“不是菩萨不坐山,没有破参不闭关”,他本来以为自己开悟了,现在却被这个尼姑收拾了,于是准备下山行脚参学。当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到山神跟他说:“明天有大菩萨来,他可以指导你明心见性,你不能走。”第二天,天龙和尚来了,他是马祖的得法弟子大梅法常的徒弟。俱胝和尚就把昨天的事哭诉一番,然后向天龙禅师请教。天龙和尚听他说完,就把手指一竖,嘿,俱胝和尚就在一瞬间大悟了。以后他在山上坐得稳稳当当的,凡有人请教佛法,他都把手指一竖,人人都说他的一指禅不得了。俱胝和尚门下有个小沙弥,天天给他端茶递水,经常看老和尚不管应对什么人来问法,就把手指一伸,也不说话,小和尚便把这招记下来了。有一天,老和尚下山化缘去了,又有人来请教佛法,见到小沙弥就问:“老和尚呢?”答道:“老和尚下山了。”来人就说:“哎呀,我今天没有缘,问不到佛法了。”小沙弥就说:“你问他干什么,我全都懂。”于是来人问:“什么是佛?”小沙弥就学老和尚,将手指一举,问者也大感稀奇,就赞叹小沙弥了不起。第二天老和尚回来,知道后,就藏了把小刀在身上,突然问小沙弥:“如何是佛法?”小沙弥又将指一举,老和尚拿出刀一下斩掉了小沙弥的指头,小沙弥大叫而逃。老和尚说:“站住!如何是佛法?”小沙弥下意识将手指一举,突然发现指头没有了,于是也大彻大悟,明白了落处。我们看禅宗这个著名公案,不管是虚是实,至少可以说是从《庄子》这里引申来的,所以说一指禅是受庄子的启发,那天说的吹万和尚,也是从《齐物论》的“吹万不同”一句来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通过这样一种感觉,才能使我们的心回归于道,安住于道。

《齐物论》第四讲(2)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タイトル
《齐物论》第四讲(2)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