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第六讲(1)让分别心死掉

リリース日: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六讲  语言、空间、时间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tài)山为小;莫寿于殇(shānɡ)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让分别心死掉庄子常说,大道无言,圣人无言,但庄子自己在前面说了那么多话,它们与大道相不相通,是不是真理,与大道的运行合不合拍,他也说不清楚。“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前面说了那么多,从《齐物论》的开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开始,一直说到这里,这么一系列的阐述,说了那么多,与道是不是一致的?到底违不违背大道?“是类乎,是不类乎?”到底是不是呢?到底是讲得合理,同于大道,还是不合理,不同于大道?“类与不类,相与为类。”你说是也好,说不是也好;同也好,不同也好;你说正确也好,说不正确也好。正确是一个判断,不正确也是一个判断;“同”是一个判断,“不同”也是一个判断。只要是判断,就是人的判断,就是精神的一个判断。所以,“类与不类”“相与为类”,都属于判断,都是我们的念头。你的念头是善,是一个念头;你的念头是恶,还是一个念头。要明白这个念头与念头本身的关系,精神内容和精神的关系,大道的现象和大道本身的关系,本体宇宙和现象宇宙的关系。明白了这一切以后,“则与彼无以异矣”,我们的精神和精神的内容,心和心里面的内容就“无以异矣”。为什么“无以异矣”?前面说了“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后面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个一,就是无异,就是不二。我们经常说不二法门,就是要使我们达到“无以异矣”。这个“无以异矣”,在佛教里面叫平等性智。学佛法的人都知道“转八识成四智”,首先要转第七识,将烦恼转成无分别智、平等性智,只有第七识成了平等性智,第六识才能成妙观察智,前五识才能成为“成所作智”,第八识才能转化为大圆镜智。“无以异矣”,我们念头的阀门一打开,就有是、就有非,就有彼、就有此,就有我、就有非我,就有过去、就有未来,就有大、就有小,就有左、就有右,就有好、就有坏,这个就叫“异”。当你把念头一收,意识的阀门一关上,就真正地悟彻大道,进入平等性智。“则与彼无以异矣”,就能达到这个高度。这一篇的名字叫“齐物论”,齐物,就是“无以异矣”。怎样使我们的精神达到这样的高度?平常我们都在烦恼之中,为什么我们是烦恼众生?就是因为我们有分别心,我们有幸福和痛苦的差别比较,我们有富贵贫贱这么一种感受,我们有喜怒哀乐这样的释放。对生死、对吉凶、对成败有各种感受,这样的感受就是“有异”。如果没有这样的感受,转生死成涅槃了,就没有生死的感觉,没有是非的感觉,没有顺逆的感觉,没有贵贱的感觉,没有喜怒哀乐的感觉,那么就“无以异矣”,就得到解脱了。解脱是精神上的,只要你精神上没有那些感觉,你就没有那些烦恼,也就没有那些痛苦。我们说到平等性智,为什么庄子这篇文章叫作《齐物论》?他就是要在万千差别性中,看到这个无差别啊!所以《维摩经》中讲“亦分别,亦无分别”。“分别”就是“不类”,“无分别”就是“类”。如果我们看到了这个“则与彼无以异矣”,那么再看到万事万物、是是非非,就都能以平常心了之,以平常心对之,万法就归一了,没有多余的感觉了。为什么我们精神里有那么多烦恼?因为念头一动就有分别心,有分别心就有是有非,有成有毁,有过去有未来,有凡人有圣人,有喜有怒,有得有失,有贵有贱。如果我们让分别心死掉,真正地把它打下去,其他的生死、吉凶、凡圣等就没有存在的依据,没有挑动它的东西了。所以“与彼无以异矣”,就见道、得道,不简单了。 庄子比黑格尔还要高明下面,庄子通过他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大道之奥。很多学者都没有留意下面这一段的阐述。“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这些语言读起来都拗口,我们怎么去感觉?禅宗的很多机锋、棒喝,都是安立在这种觉受之上的。我们的思维老是要贪一个究竟,老是要问为什么。你怎么这么漂亮?你为什么这么讨人欢喜?人为什么会有眼睛,会有耳朵?为什么会有思想?为什么会有太阳?为什么会有月亮?为什么会有历史?我们小的时候,有很多这样的问题,这些都属于基本的,是我们智慧发育阶段的问题。我推荐大家看《万物简史》,因为它回答这些问题很好玩,书是美国人写的,写得非常好。作为哲学家、思想家而言,他们首先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世界有没有。《圣经》第一段就说:“在道之初,上帝与道同在。”上帝觉得他一个人不好玩,才说,想有光,于是乎就有光了;想有天地,就有天地了;想有万物,上帝就制造了万物。宇宙最初是什么模样?现代天文学搞来搞去搞了个宇宙大爆炸的学说出来。世界以前什么都没有,在这个没有之前,只有一个无穷小的“奇点”,有一天不知怎么回事,它“嘣”就爆炸了,经过一百三十七亿年后,就是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宇宙,我们现在所看见的一切。从现在的宇宙膨胀学说来看,它向前推,推到一百三十七亿年前,推不动了,就是一个无限小的奇点,却含蕴着现在和未来宇宙中的一切。黑格尔的逻辑学里面,第一章就讲“有论”,有论的第一节就谈“无”。什么是无?无就是连精神世界都没有。当我们感觉到有一个“无”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有一个东西在对“无”进行观察了。无是一个判断,有也是一个判断。没有内容的有,就是无。无呢,没有内容就是无的内容,它已经有内容了。但是庄子不会陷入黑格尔式的纯逻辑程式,他比黑格尔还高明的地方,是他还要谈这个东西,要破这个东西。对我们而言,我们认为宇宙、世界、时间肯定有一个开始,所以是“有始也者”。世界有一个开端,精神也应该有一个开端。既然有开端,那么在开端之前,还应有一个东西,就是“有未始有始也者”。既然有一个开端,肯定有一个开端以前的东西,有一个“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开端之前还有一个开端之前的时间,就有了这么一个判断。这个判断既然已经有了,那么就有了万物开始的判断。既有了这个开始之前,肯定还有一个存在的判断,这个判断的判断的判断还可以无穷地向前推。那么“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会把我们的精神引到一个什么地带?本来都空了,最初是“未始”,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的前面,更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的前面的前面,还有一个什么都没有,你去感觉吧。佛教里说,我们要现证空性,怎么去现证空性?庄子给你设了这个套,让你去玩这个,就在玩这个的时候,你想一想,你会进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之中。

《齐物论》第六讲(1)让分别心死掉

タイトル
《齐物论》第六讲(1)让分别心死掉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