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第八讲(5)至人的心,就是见道的心

リリース日: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至人的心,就是见道的心“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啮缺并不是不明白,他是通过和他的师父交谈,来开示我们,是故意装糊涂批评他的老师。人熟了以后就没有崇高感了,啮缺对他的老师,并没有当成“至人”来看待。我们已经对啮缺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哎呀,皇帝的老师的老师,见了王倪就是太师公了,见了披衣就是太太师公。但是王倪在啮缺眼中也不过就是“子”,还未称为夫子。“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在他的心目中,他的老师还不是至人,还不是真正的高人。什么叫利害?我们在生活里面都是趋利避害,趋是避非,都想在上风上水地带过日子。怎样在上风上水过日子?就是要知道利害,知道利害所形成的这么一种罗网状态。要知道这种罗网,我们就要知道机关,知道机关我们才能趋吉避凶,不陷入罗网之中。我们要看见通往利益的路,伸手抬脚就能把利益收获,把祸害抛弃,要有这么高明。啮缺认为他的老师不知利害,就说,你不知道利害,难道最高明的至人、真人、神人,他们也不知道利害吗?“王倪曰:‘至人神矣!’”王倪说,真正的至人太高明了,就给至人、神人开始打广告了。什么叫至人?什么叫神人?“大泽焚而不能热”,如果把太湖、洞庭湖都烧滚,水都烧干了,在这么一种水深火热的状态中,他都不感觉到热。“河汉沍而不能寒”,“沍”,冻结;“河”,黄河;“汉”,汉江。在先秦的时候,这是两条很大的河流,长江那时还是蛮荒之地,是很远的荆楚吴越之地。黄河和汉江都冻结了,他也不感觉到寒。很多人理解这里时,就一味神化,以为人真的可以到火里去玩,像孙悟空一样,到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都无所谓,实际上不是那个意思。什么热?顺境、天天表扬,大家都在光明之中,人往高处走,在顺境之中而不热。如果有人给我说,冯老师,你以后了不起,会升官升官升大官,发财发财发大财,会成为亿万富翁、一方大员,我心里面也不会热,没有那种飘飘然的感觉,这个就是“不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破产了,双规了,进监狱了,到肿瘤医院了,这个就是人生的低谷,大家都感觉到寒气袭人。但是自己不能寒,不论怎么背时,一样要有平常心,一样要超然于世间炎凉而不动心。“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地震了,日本9级地震,海啸铺天盖地,但伤不了神人半分。为什么?高明的人永远都在祸害之外,他的立身处地,永远都留足了自己的安全半径,这样的人谁能伤他?台风来了,简直不得了,内地的人一见台风吓得要命,在海南、在湛江过惯了日子的人,就不会惊恐。每年秋天台风都要不请自到,他们是见惯不惊。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遇见了一些风浪,有什么可惊的?惊的人,往往都是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见了一点风浪就吓得要死,吓得要命。我们要看到庄子语言背后的意味。当然他是说给众生听的,把这个至人就说得很神奇。实际上,至人就是心,就是那个见道的心。没有见道的话,这个至人也还是常人。就像《坛经》里说的,“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真正的至人,并不是像神话说的一样,能够腾云驾雾,变化无穷,不是。他是可以在社会的炎凉里面、在社会变化莫测的环境里面立于不败之地,永远都有安全地带,他有这样的境界,有这样的修为。我们要好好感觉这些,不能说我学佛法了,我就神通广大,有三明六通,不是的。三明六通是野狐禅的搞法,是没有用的。关键是我们这颗心要超越“仁义之端”,超越人类社会的是非、荣辱、得失。作为一个存在于社会上的人,我们的心总是牢牢地被利害、是非、荣辱、得失所束缚,如果你超越了,一下子就舒坦了。那么,怎样既能使自己融入自然、融入造化之中,又能够让别人融入自然、融入造化之中?我看啊,不干涉别人最好。别人在别人的世界中生活,与你有什么相干?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做到顺应物化。 最揪心的是生死“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胸襟,什么样的境界?我坐在这里的时候,就有乘云气、骑日月的感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我是有一点小感觉。我以前多次做梦,没有乘宇宙飞船,只是坐在那里,突然月亮来了,大得把半边天都遮了。有的时候,又像在月亮上看地球,这个地球怎么这么大!好像整个地球把天都遮了,五大洲一来一去的。有的时候,又漂浮在太阳系之外,绕着一颗遥不知处的恒星兜圈。是什么时间,说不清楚。是公元多少年,还是公元前多少年,自己都说不清楚。离地球有多远,离家有多远,家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总之进入了宇宙深处,在群星之中。不过那些群星,不像我们在地球上看星星的感觉,感觉是进入了非常幽深的宇宙空间,那种感觉非常舒畅。这个舒畅,一点红尘气都没有,没有一点人间的是非,没有一点人间的声色感觉,好像与大自然为一体,和宇宙一体的永恒,有“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的感觉。这样的梦境,我是从青年时期以来经常有的,这些年少了。这种梦也不是招之即来,还是很被动地来,来也就来了,不可能呼唤它来,又不能重复、刻录,总之时不时来一次,我就舒畅一下。“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最大的利害就是生死,至于说多一点钱,少一点钱,职位高一点,低一点,这些利害是揪心,但还不是最揪心的。最揪心的是生死,人对死亡有一种天然的恐惧,这个恐惧是每个人都跑不掉的,这个是根本恐惧。要消除这种对死亡的恐惧,你就要明白,“生”是大道运行的一个点,“死”也是大道运行的一个点,我们不能超越大道,只能顺应大道。什么是道?自己的生死就是道,很多人去寻道,却不知道自己的生死就是道。顺从于生死,我们就完满地看见大道在自己身上运行的一个流程。你怎么能去回避它?你怎么能去拒绝它?你拒绝它,就是犯愚痴;你要拒绝它,就是打妄想。庄子在很多处谈生死的时候,都谈得非常好,甚至比小乘佛法还坦然。小乘佛法里面谈的都是恐惧、麻烦,有的阿罗汉证道以后,看见自己多生累劫以前的恶行,羞愧得受不了,还要请人把他杀掉或者自杀。实际在道家看来这也没有什么,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禅宗就继承了这样的境界,这样的思维方法。洞山禅师的公案很精彩。有人问洞山禅师:“寒暑到来如何回避?”寒暑实际上就是暗喻烦恼、生死。烦恼、生死到来时你如何回避呢?洞山禅师就回答:“何不向无寒暑处去。”找一个无寒无暑、无烦恼生死的地带去回避。又问:“如何是无寒暑处?”哪个地方是无寒暑、无烦恼生死的地带?洞山禅师就说:“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冷的时候冷死你,热的时候热死你的地带,那就是无寒无暑的地带。在烦恼生死的地带,就是无烦恼生死的地带。这个多精彩,完全就像庄子在《德充符》《大宗师》里谈的故事。《五灯会元》里说:“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这就是大乘佛法的境界,禅宗也是这样。“坦然不怖于生死”,这与道家的学说是相通的,我们平常修炼于“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对生死都放得下,那对利害这种小事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胸量一定要宽广起来,利害也要料理起来。这个料理,就是看破、放下。要看破、放下,首先得有这么一个境界。如果你连这些都认识不到,怎么看破、放下?

《齐物论》第八讲(5)至人的心,就是见道的心

タイトル
《齐物论》第八讲(5)至人的心,就是见道的心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