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第八讲(2)一问三不知的典故

リリース日: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在庄子的书里,有几个主要演员,啮缺、王倪、披衣,这几个都是大演员,神仙级别的。尧的老师是许由,许由的老师是啮缺,啮缺的老师是王倪,王倪的老师是披衣。多厉害啊,帝王师,神仙的老师。啮缺问王倪说:“子知物之所同是乎?”这个问题也问得怪,老师,你知道万物“所同是乎”?万物都有它的普遍性,都有它的共同性吗?万物与众生是不是有共同性呢?首先都是物质,都占据了空间,都有它的形态,都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有机物还是无机物,只要是一个“物”,那么就有同一性。在人类社会,人的意识阀门一打开,我们面对自然,面对社会,就在玩这样的事,分别心就开始动了。王倪老师回答得很干脆,像禅宗的老禅师一样。“曰:‘吾恶乎知之!’”我凭什么要去知道,我为什么要去了解这些?“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子知子之所不知邪?”公案又来了。这个啮缺很好玩的,连门牙都没有,是个没有门牙的丑八怪。你知道你自己不知道吗?你真的知道你不知道吗?“曰:‘吾恶乎知之!’”我为什么要去知道?我凭什么要去知道?我凭什么要知道我知道不知道,或者我凭什么不知道我知道?这类问答,就像禅宗的机锋一样。下面啮缺又问:“然则物无知邪?”那么万物是没有知这种功能的吗?我们也应该没有这种精神活动吗?大家都归于涅槃,都归于无知吗?把所有的精神活动都消除了吗?“曰:‘吾恶乎知之!’”我为什么要知道?我凭什么要知道?学禅宗的都知道,赵州老和尚有个著名的公案。有一天,赵州老和尚上堂开示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却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他就用《信心铭》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一句话来开示。大家要修道,要学道,最高明的道是不难的,大家跨一步就进去了,站在那里都可以证道悟道,一点都不难。难就难在大家的分别心,“唯嫌拣择”,怕就怕挑肥拣瘦,说是说非,出现判断的这么一种分别心发动。为什么呢?“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什么叫语言?我在叫张三的时候,就把李四放到一边了。一谈到具体事物的时候,就会有东西清晰了,其他的模糊了。是明白?是拣择?我从一大群人里面,把张三拣择出来,就把其他人放下了。大家听我叫张三,把注意力都转到了张三身上,就没有放到其他人身上。人的思维,人的语言,都有一个针对性。既然是语言,用佛教的话来说,“言必了境”,作为语言,就是要说明事物的。要说明,当然要清晰、准确。什么是木头?什么是金属?金木水火土各有各的属性,你怎么才能清晰地把它们都说明白?清晰就是具体,与其他的界限壁垒森严。你把木头的性质说明以后,它和金属的差别就明显了。我们说一个物体,木头是一个物体,金属也是一个物体,油也是一个物体,它是没有界限的。但你具体化、清晰化后,它和其他东西的差别性就产生了,这个就是“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我说动物,那就是一个普遍性的特性,狮子、老虎、蟑螂、老鼠都是动物,这没有差别。若我拣择牛,就不是羊或其他动物,拣择明白了以后,万物之间的差别性就出来了。赵州老和尚的话又回过头来,“老僧却不在明白里”,我不在明白里,我是糊涂蛋一个。“是汝还护惜也无?”如果是你们的话,是否感到可惜呢?如果要把人类的智慧去掉,把人类的文明去掉,谁放得下?现在要倒退到洪荒时代、愚昧时代,谁愿意去呢?张三很聪明,股票市场百战百胜,你说不要那么聪明,不要百战百胜,你去当一个山里的老百姓,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过原始社会的生活,他肯定不愿意。赵州老和尚的话很毒:“老僧却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你们愿不愿意这样跟我走啊?舍不舍得把自己的聪明智慧扔掉啊?下面接话的和尚也厉害,就说:“和尚既不在明白里,又护惜个什么?”你老和尚说话有毛病,你说了你不在明白里,既然不在明白里,还谈什么护惜不护惜呢?你知道护惜,就还是在明白里嘛。用逻辑学的话来说,赵州老和尚的语言是悖论,是自相矛盾的一句话。赵州老和尚说:“我亦不知。”我也不知道。这个和尚又抓住了这句话,立即说:“和尚既不知,为什么道不在明白里?”你说你不在明白里,你知道你不在明白里,还说不知?真正的不知,就不是什么明白不明白,护惜不护惜了。赵州老和尚说:“问事即得,礼拜了退。”你话问完没有?磕个头,下去,不和你说那么多。赵州老和尚这段公案,和这里啮缺问王倪差不多,就是从庄子这里的公案延伸出来的。“吾恶乎知之”,一问三不知。为什么要一问三不知?就是要护持自己的真如佛性,说护持都是多余的,过来人何须护持?他是为了接引他的徒弟入道,不得已才这么说啊。用禅宗的话来说,机锋一来,就看你如何见机,如何下个转语。这一段真是妙不可言啊。 庄子的语言到了这里,就是“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不用再说了。后面的这一段都叫“狗尾续貂”,没有必要。但是庄老夫子慈悲,还怕众生听不明白里面的奥义、玄妙之处,又借王倪的话继续说。

《齐物论》第八讲(2)一问三不知的典故

タイトル
《齐物论》第八讲(2)一问三不知的典故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