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第八讲(1)尧帝心里不痛快

リリース日: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八讲  凡人之俗与至人之神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kuài)、胥(xū)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啮(niè)缺问乎王倪(ní)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jù)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rǔ):民湿寝则腰疾偏死,(qiū)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xún)惧,猨(yuán)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huàn),麋鹿食荐,蝍(jí)蛆(jū)甘带,鸱(chī)鸦耆(shì)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piàn)狙以为雌,麋与鹿交,qiu与鱼游。毛嫱(qiánɡ)、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xiáo)乱,吾恶能知其辩!”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hù)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xiāo)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hūn),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chūn),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 尧帝心里不痛快“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尧舜是我们中国古代的圣王,言必称尧舜,就像西方言必称希腊一样,尧舜是中国历史文明的先驱,是最伟大的圣人。尧有一件事情问于舜,他说:“宗、脍、胥敖这三个小国,最近有点不像话,我想去讨伐他们。但是这几天上朝的时候,面南一坐,心里面老是不畅快,不释然,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古代,尧、舜是天子。用孔夫子的话来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作为尧帝,要去讨伐那些不听话的小诸侯,是天经地义的事啊,为什么心里会不释然?这个大家可以好好地感觉感觉。尧帝心里面不痛快,所以就请教舜帝,舜就做了如下一番解答:“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很多注解都没有把这一段说清楚,好像是舜答非所问。舜的回答,翻译成白话很好理解:“哎呀,宗、脍、胥敖这么三个小诸侯,他们比起朝廷而言,就像沉浮于蓬艾之间的小老鼠、小麻雀一样,在它们的地盘上蹦来蹦去,既没有到朝廷来,也没有到外面去忽悠什么大事,你心里怎么会不痛快?怎么会有麻烦呢?”“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这句就很重要了。传说在尧帝时,天上有十个太阳,照得树木枯死,庄稼焦枯,水也没有,老百姓活不下去,尧帝就命后羿射掉了九个,只留一个为人民服务。一个太阳就有白天黑夜,白天就万物皆照,晚上万物皆不照。如果是十个太阳轮流值班,天下还有阴暗的地方吗?没有阴暗的地方了,没有人可以逃避太阳的照射。“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就像现在的天网,英国、美国就抗议这类监视器,都安放在别人的卧室里面了,每个人都没有隐私,弄得很麻烦。这实际上就是讥讽尧帝,别去管那么多,任其自然发展,万事万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你别把什么事情都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放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度,众生就是众生,臣民就是臣民,你不能把自己的光荣伟大,让全民都去执行照办,这样就弄得上下不安。一个光荣伟大的东西出来后,你要全国推行,要“以风偃草”。有的没有执行好,你不高兴,没有执行好的人心里也畏惧,天天执行的人也劳累。所以,我们说有时用心不能过细,用心过细就太累了。“十日并出,万物皆照”,太阳累不累?太阳无心,谈不上累,我们每天要料理那么多的事,那么多工作,那么忙,心里面累不累?太累了就不好,一定不能过累,要使自己的心经常处于一种“不知”的状态。禅宗讲“不知最亲切”“但守不会的”。庄子说“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我们一定要让自己有充裕的休息时间,别在心里忙碌,这不放心,那不放心,这要关心,那要爱护。为什么老天要给我们留下白天黑夜?白天就干事,晚上就睡觉。晚上如果睡不着,老是去体察万物,想把周边的关系处处理顺,处处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环境未必听你的话,你自己也很累。人累,心不安,是我们在德上还没有真正达到一种纯熟的地步。如果我们的德行到了了无愧疚的地步,我们的心就安了。这种了无愧疚,实际是在修行、业力的转化上达到了纯熟。有些人做坏事也心安,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进德修业的人,如何使自己心安呢?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关键是需要在道上真正地精进,真正地有所得。这个有所得,也就是在道上有所证悟。不能停留在比量上,不能停留在自己的聪明才智上,的确要进入到那个境界以后,才会得到心安。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庄子很深刻地讲明了一个道理,特别是当领导的、当老板的一定要注意这个,对职工、下属要给他们相应的自由度,不要什么都在你的监控范围内,那样大家不舒服,自己也太累。舜通过“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用很巧妙的语言来规劝尧帝。我们要看到平常人与人的矛盾是非,大家打肚皮官司,乃至于闹到法院。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那就是大是大非了。有了大是大非,你心里面放得下吗?心里面有安全感吗?战争对国家到底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对你到底有没有利害,你在原岗位上能不能继续坐下去?包括过去对利比亚的空袭,美国也是举棋不定,到底是弄死卡扎菲,还是仅仅把他弄下台就好?这个政府到底是用战争解决,还是和平解决?北约内部也是争论不休。只要一个事情冒出来了,就有评判,就有是非,就会搅乱你的心神,有失养生养命之道。如果我们要修身养性,不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万缘放下,万事放下。什么叫放下?放下就是把这些扔掉。佛法里面讲“入涅槃”,入涅槃了,还管天下什么事,还忙那些干吗?众生来来去去、生生灭灭、生老病死还有什么相干?全都放下,放不下你就解脱不了。我们一定要学会偷闲,身体要偷闲,心也要善于偷闲。我在这里以身作则,不知道大家感觉到了没有?我坐在这里,连楼都不想下,不愿意出去,就是给大家演示这个。大家感觉感觉,这是什么味,不然心病难除、心病难医。日本的首相,我估计得了抑郁症,在救灾的时候,在内阁会议上,说着说着,发着脾气一下就痛哭不止,这就很麻烦。他是首相啊,这么大的地震、海啸,又是核泄漏、核危机,这个当家的得了抑郁症,怎么处理事?何况日本有一亿多人口啊。这一则故事,看起来非常简单,实际上也有禅宗直指人心的感觉,就看我们能不能够反观自照,引以为鉴。关键就是前面说的“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学道家的学说,一定要使自己真正进入这样的修为状态。你如果不进入修为状态,老是认为自己聪明,耳聪目明,心里面一千亿次的计算速度,这样去忙,那样去忙,忙来忙去,鞠躬尽瘁就很麻烦。所以,修身养性就要在这里养,不在这个地带上养,我们就干不好事。

《齐物论》第八讲(1)尧帝心里不痛快

タイトル
《齐物论》第八讲(1)尧帝心里不痛快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