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第五讲(1)力气再大,也提不起自己

リリース日: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第五讲  朝三暮四与成功失败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jū)公赋芧(xù),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wū)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所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力气再大,也提不起自己这一段讲的就是“朝三暮四”这个寓言。说起“朝三暮四”,早就成了一个贬义词,当然在这里也是贬义。说故事之前,我们先来研究这一句:“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我们不论干什么,都是在“劳神明”。前面说的“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都是“劳神明为一”。“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这些也是劳神明。升官的劳神明,发财的劳神明,学佛的在劳神明,修道的也在劳神明。“劳神明为一”,学佛的都知道,你天天谈有,是俗谛、俗人,是众生的思想。天地有,富贵荣华有,生死有,这样有,那样有,都是俗谛,空才是真谛。还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真空妙有这些中道。不过这一切都是念头在那里动来动去,都是思维活动,这些都是劳神明,都是一回事。“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说有说空,都是念头在动,说中道也是念头在动。我们修中观,中观见还是念头在动;每天念佛,念佛还是念头在动;我修观,观阿弥陀佛像,学密宗的观咒轮,还是念头在动。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只要它一动,就是念头在动。眼识也好,耳识也好,乃至于意识也好,都是要放在念头上才能为我们所感知,这个是“一”,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些。有的人说修观,我说“观”是什么?“观”成得了佛吗?观,就是一个想蕴,就是脑袋里想、想、想,不断地把自己储存的信息,反复拿来在脑子里去观。观什么?观佛像好庄严,修白骨观好恐怖,都是在“想蕴”中做活计,就是眼睛闭着在那里不停地去“想”,想来想去都是劳神,想来想去都是一个想字在作怪。佛教里说“转识成智”,没有说“转想成智”啊。现在有的人修“动中禅”,坐在那里感受手怎么动。把茶杯拿过来,感觉一下手是怎样把茶杯拿过来的,再放回去,去感觉这个过程,这也是一个“受”。哪怕打坐得清安、入定也是一个“受”,也没有“转受成智”的说法啊。为什么佛法强调般若?般若是诸法之本,无尽佛法从般若出,般若是诸佛母。佛母是智慧,所以必须转识成智。智慧是第六识的东西,一定要在第六识上多用功夫,才有光明的、智慧的力量,才能敲碎沉重的第七识的烦恼之门。但是这一切搞不好就是“劳神明”。怎样使我们不“劳神明”?为什么庄子及道家学说讲自然之道?讲绝圣弃知?其实和禅宗一样的。老庄讲绝圣弃知,禅宗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也是绝圣弃知的另一种说法。为什么要呵佛骂祖?非圣嘛,绝圣弃知嘛,都是要使自己的身心从“劳神明”的状态中放下。放下“劳神明”,并不是说我们不积极地思维活动,不去搞闻思修了。从“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到这里,都是思维修非常好的素材。大家打坐的时候咀嚼这些内容,会得大益处。但是在这种状态下,也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劳神明为一”,不把自己放在“劳神明”的状态上。一定要轻松自在,看破放下,做到这一点,就会很舒服。所以“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你这样用功,那样用功,在功名上用功,在富贵上用功,都是在“劳”。学佛的人要成佛,成佛的那个念头和发财当官的念头,作为念头来说,作为动静来说,也是平等的。难道成佛不是一种欲望吗?难道成佛不是一种贪心吗?我们还是很贪的嘛,贪佛,贪道。所以,一定要看破这个。看破了这个,学佛也好,学道也好,精进心就可以保持。所以要把欲贪的成分洗掉,使自己更清纯一点,这个也很重要。很多学佛的人,学了几十年没有成就,为什么呢?是“我”要学佛、“我”要成道,他从“我”字这个立场出发,不是从公心出发。为什么要讲修菩萨道?因为菩萨道没有我所有,而是“将此身心奉尘刹”的,是无我。佛教讲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都是破除七识欲贪的最好法门。布施,把我舍不得的东西布施出去,这是破我执的妙法,与忍辱一起成为破我执的不二法门,这样你才能把公心释放出来。具有公心就具有无我,有的人天天都想从“我”的立场进入无我的境界,那如同是抓住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谁也办不到。如果你是用公心,那就像长了翅膀,你就可以飞起来了,不然力气再大,也是提不起来自己的。 朝三暮四的忽悠手法“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养猴子的老头对他所养的一大群猴子说,从明天开始,我们要调整伙食了,早上吃三个橡子,晚上吃四个。这些猴子都发脾气了,凭什么早上三个,晚上四个?不公平。养猴子的老头就说,好好好,你们说得都对,行了吧,那就“朝四而暮三”,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众狙皆悦。”我们人也经常被别人忽悠,被别人用“朝三暮四”给忽悠了。明明对现状很不满意,房价高、物价高、工资不涨,听到上面不停表态说,我们要调控了,我们要搞福利了,以后会越来越好了,就用这些办法把大家稳住。做生意谈业务的,彼此间常用这样的手段来谈。比如在一家公司,最近职工有意见,闹着涨工资。好,每个人涨五十块,本来准备给大家涨三百块的,先不能说涨三百,承诺涨五十块。“众狙皆怒”,涨五十块不高兴,那给你们涨一百五十块吧,大家一定很欢喜,本来涨三百块都可以的,现在涨一百五十块大家就高兴了。如果你先说三百块,那员工就会要求四百块、五百块。我们经常在政治上、在社会生活上被别人忽悠。善于忽悠人的人,就善用“朝三暮四”的手法。实际上,“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管他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都是他欺或自欺啊!我们人生一世,就被“名实”两字给忽悠了。有什么“亏”的呢?就生死来说,皇上也有生死,乞丐也有生死,并不是说,你当了皇上,一天就给你二十五个小时,我们老百姓就二十三个小时。现在阳光普照,并不是说你住在豪宅里就有阳光,住在贫民窟就没有阳光,不是的。这些都是“一”,都是不动的。你用功也好,不用功也好,你还是一个人,“名实未亏”。但是我们在道上却喜欢挑肥拣瘦。学净土也好,学禅宗也好,学密宗也好,学自然科学也好,搞经济也好,搞文化也好,作为生命、作为精神,本身是“一”,是名实未亏,但我们经常是“喜怒为用”。

《齐物论》第五讲(1)力气再大,也提不起自己

タイトル
《齐物论》第五讲(1)力气再大,也提不起自己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