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第三讲(8) 放开眼界望星空

リリース日: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放开眼界望星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如果我们要到思想里面去深挖,就像西方的科学技术一样,老是要去解剖,老是要去找原因,就会有无尽的原因。是非就是判断,而且是根本的判断。中观说完了就是“是非”两个字,“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心里有是非,心有所照了之物,我们心的内容也在是非之中,也在无穷的判断之中。我们的心永远有一个对是非的判断,有是非判断所带来的精神内容,也有无穷的是非判断。说一个人好,我可以找一万条理由证明他好,但是说他不好的时候,也可以找一万条理由证明他不好。要说不是,就会是无穷的不是,就看你站在什么角度上去看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人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立场,都有自己的心气情绪,都有自己的嗜好,都带着情绪、情感来看问题。所以,无论怎样,你都会陷入“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么一种状态之中。庄子后面又回过来了,“果且有彼是乎哉?”真的有“彼和是”吗?以前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说,错了,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后来发现太阳仅仅是银河系里的一颗普通恒星,在直径为十五万光年的银河系中,处在距离银河系中心2.6万光年处。后来又发现宇宙中如银河系的星系数以千亿计,那宇宙的中心到底在哪里?基督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后来科学家认为人是猿猴进化而来的,有一些科学家否认进化论,总之各说各的,谁都有道理。但回过头来看,“果且有彼是乎哉?”当年很多不得了的公案、不得了的官司、不得了的事件,大江东去之后还有什么呢?就像庄子说的寓言故事,蜗牛头上的两根触须,分别住有两个帝国,一个是触氏,一个是蛮氏,打仗时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闹了半天,就是蜗牛角上的一个事。所以,我说要放开眼界,最好每天对着星空看宇宙。你看宇宙里,这两天木星非常亮,到了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猎户座升起来了,天狼星也升起来了,如果我们在没有什么尘埃、没有光污染的地方看星空,那景象非常壮阔。冬天看星空最美,秋天看星空也很美。我们如果站在天狼星上看太阳、看地球,哪里去找地球啊?美国的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围绕着土星转了好多年,拍到了一张图片,在土星环上,有一个针尖那么微小的蓝色光斑,那就是我们的地球。土星离地球有多远?是9.5个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有十二三亿公里,所以看到地球只是一个小光斑。地球上这么几千年,有秦皇汉武,希特勒,还有佛祖说法,如果真正沉浸在大自然的历史中,“果且有彼是乎哉?”人类社会的这些是非,这些文化,这些文明,这些慷慨激昂、热血沸腾,说老实话,好傻啊。在宇宙洪荒之中,我们个人的这么一点利害得失、荣辱是非算什么呀?“果且有彼是乎哉?”回过头来,胸量一大,自己的是非就消化了。有了这种胸怀、有了这样境界的人,在是非面前才能不动心。我们怎样把这个坐实,而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我们不要意气用事,怎样才能不意气用事?怎样才能身如槁木、心如死灰,怎样才能真正达到这一步?严格来说,就是要破参才行。说破参有点强人所难,如果能用这种视觉来感受这样的境界,不破参也是能达到的。这个也是一种破参,只不过不是在蒲团上,不是在对佛法的求索上,而是在我们的现量上直接就感受了,直接就获取了。有人问,冯老师,你怎么感受“定”呢?我说很容易嘛。他说,我现在心不能定啊。我说不管它,你现在不能定的,只是现在这么一点点,你想你的过去,无穷无尽的过去,前生、再前生,在哪里?不是已经归入涅槃了嘛,已经入了寂灭大定嘛。未来的无穷无尽的东西你没有动心,也无法动心,也是入了涅槃的,你不过在现在这一念上还有点浮躁,还有点蹦跳而已。你想一想,无穷无尽的过去,无穷无尽的未来,四方上下,三世古今全部都在静中,全部都在涅槃之中,你现在这一点不定算什么?你应该心安了吧。如果大家可以通过“过去、未来”,反过来感受我们当下一念,就觉得自己还真有点犯傻,对不对?你现在心急火燎的,冤家债主上门了,但你前两年没有冤家债主事情的时候,是不是得安呢?再过几年,这个冤家债主时过境迁了,还是得安啊。现在股票跌了,很急。再过两年,说不定股票又涨了,你发财了,对不对?所以,我们要在时间和空间之中遨游,善于时空大挪移,在时空大挪移之中来感觉这个“定”。实际上,不管有何种情绪,我们这个“心”动都没有动。让我们烦躁的,只是心里一些蹦蹦跳跳的内容。蹦蹦跳跳的,都是生灭不定、虚幻不实的。凭什么证明它虚幻不实?过去你浮躁的念头多的是,过去的浮躁到哪里去了呢?如今捞都捞不起来。小孩子时的一些冤家对头,在幼儿园打架吵嘴,你现在想都想不起来了,即使想起来,也成了美好的回忆,所以“果且无彼是乎哉?” 当下一念的金刚圈“彼是莫得其耦,谓之道枢。”这个是点睛之言。“彼是莫得其耦”,已经进入不二了。过去未来,四方上下,烦恼菩提,是非荣辱,老是在“彼是”两头窜。第七识一动,“彼是”“耦”就出来了,有我有非我。“莫得其耦”就是平等性智,这一篇的篇名叫“齐物论”,齐物就是要达到“莫得其耦”,达到齐万物的境界,就是进入平等性智。这个平等性智是什么?是“道枢”,大道运行的枢机。“彼是莫得其耦”在哪里,“道枢”在哪里,就是我们当下一念。离开了当下一念,还有什么东西?你想过去,还是在当下一念之中想过去;想未来,还是在当下一念之中想未来。我们永远逃不出当下一念的这个金刚圈。当下一念内容丰富啊!人类的一切文明都是从中产生出来的,不论是谁,不论干什么都离不开这当下一念。当下一念也没有什么不得了,谁少了这个呢?当下一念动,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万法都在当下一念中出入,这个大道之行如橐(tuó)龠(yuè),就像风箱一样一出一入,一生一灭。如果我们把这个机关看破了,来来去去的是什么?不来不去的是什么?实际上过去未来,我们的精神内容都是念头在当下一念中流动而已。流动的,它本身也有一个“能”,有一个“所”。能知、能载的是什么?所知、所载的,在里面穿行生灭的又是什么?而在里面一念不动的又是什么?禅宗参禅要参念头,前念未灭之时,后念未起之时,现在是什么?过去未来的交际处嘛,离开了这个交际处,还有过去未来吗?当念头不生的时候,过去未来在哪里?当念头已灭的时候,过去未来在哪里?所以“彼是莫得其耦”,我们就要在这里用功,就要在这里参。怎样使自己的念头在当下一念之中让“二”不生?要看破这个东西,看破了就好,就把这个“道枢”抓住了。所以我说,我们现在一要看破世,另外一个,还要看破出世。有的人看破了世 法,但看不破出世 法,那也不行。不受世 法忽悠,也不受出世 法所忽悠,才真正得到了“道枢”。

《齐物论》第三讲(8) 放开眼界望星空

タイトル
《齐物论》第三讲(8) 放开眼界望星空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