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第七讲(10)真正的“明点”就是注意力

リリース日: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真正的“明点”就是注意力“此之谓葆光”。什么叫“葆光”?我们经常说,守住当下一念,别乱蹦,这个是“葆光”。修密宗的要修“明点”,也是“葆光”。什么叫“明点”?就是我们当下一念的把持,如同我们顶门上的一个警察,监督我们念头出入的这个东西,我们能够把这个守住,就叫“葆光”。心里来来去去的念头,我不知其所由来,但是我有一个警察,在那里监控这些来来去去的念头。是善念,推而广之,好好去料理它;是恶念,是烦恼的东西,打住,别让它成为祸害。这个就叫“葆光”,这个就叫守“明点”。唯识宗里讲“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证了“证自证分”,你就能“葆光”了。很多学密宗的修“明点”好辛苦啊,在那里看光,这一团光亮起来了,我要把它守住,把它变成激光,变成一个咒轮,怎么转怎么转,怎么大怎么大,要大就大,要小就小。那个是自己心理意识的一个造作,还不是真正的明点。真正的明点,就是我们的注意力,而且要把它修炼到“证自证分”的境界上去。我们在黑暗的屋子里,什么宝贝都有,却什么都看不见。如果把注意力变成一束光,投放在哪个地带,那个地带就清晰了,那个地带就是“有”,其他的就是“无”。我们注意力的转向,从A到B,B变成有,A就无了;A沉没了,B清晰了。当我们又转移到C这个地带时,C这个区域清晰了,A、B都归于黑暗,归于无。有、无都是在我们意识的照料之中,当我们意识的光明照耀到这个地带上,这个地带就清晰,就是有;没有照耀的地带,就是无,就是空。有和空之间的关系,都是随着我们的意识感觉而行的。这一束精神之光,我们该怎么保持它的洁净,保持它的敏锐,保持它收放自如的这么一种能耐?有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成都的一群朋友请我去看电影。看电影的时候,我坐在那里感觉很困,就说,我想睡觉,你们又叫我来看电影,我还是想睡,好像就睡着了。一会儿,有人推我说,冯老师,这个电影这么精彩,赶快起来看。于是我就醒了,又看了一会儿电影。突然醒了,发现自己睡在床上,并没有去看电影。这就是梦中有梦,梦见自己睡着了。这个很好玩,你说这个自由不自由?不自由嘛。这些念头,睡梦中你做不了主,平常你也做不了主。今天大家来,欢喜;不来,就不欢喜。人多就欢喜,人少就不欢喜。喜欢的人来就欢喜,不喜欢的人来就不欢喜。念头来来去去,我也做不了主。“我知道”我对念头做不了主,但对“我知道”这个能做主,我就把这个保住,把这个警察保住。这个就叫“葆光”。很多人在进入佛法修行的时候,老是在内容上去计较,计较自己有多少善念、恶念,就像数黑豆子、白豆子,念头一动,把白豆子丢在这里,把黑豆子丢在那边,算来算去。白豆子多的时候欢喜,啊,我修行有成了,有德了,都是善念为主,烦恼念越来越少。过一段时间,黑豆子多了,啊,烦恼念越来越多,又郁闷了。你天天去计算这个,还不如去种地,去帮别人扫大街,当义务交警,这样还好一点。关键是能知能觉的那一念,我们要好好地把它护住。这个是自己的本钱,只要有了这个本钱,其他的都好办了。这一节讲到了人的认识,从无到有,从纯自然的认识,过渡到社会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这个称之为“八德”。然后谈到“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这一系列的道理,最后归结为“知止其所不知,至矣”。人的认识都有个局限性,我们都应该明白认识能力的半径,超越了这个半径,就成了妖怪。智慧止于其所不知,明白这个道理的只有圣人。平常我们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个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麻烦。所以“知止”这个道理我在讲《易经》时谈,讲《大学》《中庸》的时候也谈,在庄子、老子的道家思想里也谈,包括禅宗里面,也谈到了“知止其所不知”。我们一定要明白这里面的妙处,明白里面的妙用,然后才能“不言之辩,不道之道,此之谓天府”。我们如何涵养我们这个“天府”?天府,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菩提自性,真如自性;用道家的话来说,就是道。“天府”这个比喻,比道好理解一些。因为“道”是动态的,“天府”就是我们这个心性。我们怎么样把我们的心性转换成“天府”?然后“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达到这么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受之也不竭的状态?让无穷的信息都可以存储下来,运用起来,运用无碍。还有一条,“不知其所由来”,有的人总爱去问一个为什么。小学生、搞科研的、搞专题课题研究的人,当然要问“由来”,但是在终极上,没有人可以问“由来”。为什么会有世界?没有由来。为什么会有生命?没有由来。为什么会有精神?没有由来。不论你怎么问,怎么答,它都有前面、更前面的,都有原因,原因的原因,终极的原因。在西方,就是以上帝和耶稣为代表的神学要谈这个。在中国,孔夫子代表的儒家文化,“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不和你谈这个事。佛教则把这个一概推之为“缘起法”,没有最初的原因。我们明白这个,就要“葆光”,护持自己的智慧之光。

《齐物论》第七讲(10)真正的“明点”就是注意力

タイトル
《齐物论》第七讲(10)真正的“明点”就是注意力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