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第一讲(1)什么是无我的境界

リリース日: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第一讲  地籁、人籁与天籁南郭子綦(qí)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tà)焉似丧其耦(ǒu)。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ài)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háo),而独不闻之翏(liù)翏乎?山林之畏隹(cuī),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jī),似圈,似臼(jiù),似洼(wā)者,似污者。激者,(xiào)者,叱者,吸者,叫者,(háo)者,宎(yāo)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yú),泠(línɡ)风则小和(hè),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diaodiao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yé)?”大知(zhì)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màn)者,窖者,密者,小恐惴(zhuì)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ɡuā),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shài)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jiān),以言其老洫(xù)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zhé),姚佚(yì)启态;乐(yuè)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什么是无我的境界《齐物论》的开篇非常有趣,通过一个道人——南郭子綦,和他的学生颜成子游的一番对话,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道人修持、证悟以后所表现出来的境界。什么是道人呢?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南郭子綦的那种神韵,来观察现在的修道人有没有这种韵味。这种韵味无关于学问有多高,知见有多么丰厚,而是看有没有道气透出来。我们可以通过《齐物论》的这么一种描述,在给我们感性受用的同时,也对真正修道人有个判断标准。“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南郭子綦本是楚国的贵族,后来离开了上流社会,在山林之中自己去修行。“隐机而坐”,他并不是升高座给众生广为说法。他在自己屋里,简陋的柴床中间有一张小几,他就坐在床上,靠着小几,隐(凭)机而坐。“仰天而嘘”,就像在那里练吐纳、练气功的大周天一样呼吸、调息。“荅焉似丧其耦”,吐纳之后坐在那里蔫耷耷的,一点精神都没有。我们看武侠小说描绘的武功高人,初看不怎么起眼,一出手才知道身怀绝世武功。所以“荅焉”,是一个人的功夫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后,才会有的味道。平常我们很有精神,但真正到了悟道的境界以后,那种普通人的“精神”反而没了。“荅焉”,是让平常的种种贪、嗔、痴、慢、疑,种种欲望、动机所支撑起来的那种精神死去了。用禅宗的话来说,“荅焉”就是妄念死掉了。“似丧其耦”,这里的“耦”,通“偶”,就是二,有主有宾,有能有所,有圣有凡,有菩提有烦恼,这些都是“耦”。“似丧其耦”,就是把二去掉,达到不二的境界。因为有“我”,就有“我所有”,还有“非我”与之对应。每个人都有“我”和“我所有”,还有“非我”“非我所有”,这也是二。“似丧其耦”,可以理解为把“我”和“非我”、“我所有”和“非我所有”的壁障都打破了。大家都想知道“我”和“无我”的关系。学佛法的人都想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那么,什么是无我的境界?拿庄子的话来说,就叫“丧其耦”。因为耦就是二,有我,就有我所有,就有非我和非我所有。这个“我”是什么呢?我经常说,这一百多斤就是我。但是如果你是医生,自己给自己号脉,这个“我”就一分为二了:一个是主观的、当医生的我,一个是客观的、作为病人的我。如果你是一个心理学家,对自己的心理进行分析的时候,你就有一个我在分析另外一个我,精神就一分为二了。如果你是一个逻辑学家,专门研究自己的思维程序,那么你的思维内容就变成了客观存在,从“我”中被剥离出来了。庄子的笔意不凡,提出了这样的感觉。在他之前,从现存中国历史文献来看,各家各派还没有这种提法。到底这个主观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学生一定要读懂老师“颜成子游立侍乎前”,以前师徒之间,规矩很严,老师坐在这里,徒弟一般都是侍立在前。《论语》里,孔夫子不管在哪里,或坐或行或卧,他的徒弟都是“立侍乎前”。禅宗公案里,祖师们不管是上堂说法还是干其他什么事,徒弟们也都是“侍立次”。老师有什么事,或开口或不开口,徒弟们都会主动地去料理。所以我们看,“侍立”在中国古代是师徒间的基本规矩,现在谈不上了。现在讲人人平等、师生平等,谈不上侍立不侍立了。看到老师的这个状态,颜成子游就问:“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形如槁木”对不对?修行的人,特别是修苦行的、禅堂里打坐的,坐在那里的确是形如槁木。而一般的人,在红尘里、在酒色财气里能形如槁木也不简单。平常的人,闭着眼睛不吭声,定定地坐在那里,真的让人觉得莫测高深。但只要眼光一露,声音一出,消息就泄露了。对我来说,捕捉别人的信息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他眼光一露,基本就知道他的情况;再一说话,那就更是捉得实实在在的。而一旦“形如槁木”,坐在那里一声不吭,眼光也完全藏起来了,也就是庄子在《达生》篇中所说的“呆若木鸡”,再厉害的高人对你也无从下手。古龙小说中的武侠形象,日本的忍者、武士道,都是从“呆若木鸡”中来的。“呆若木鸡”就是“形如槁木”,里面藏着一般人难测高深的东西,用《孙子兵法》里的话来说,就是“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不过,“呆若木鸡”现在成了贬义词了。“形如槁木”,善于表演的演员,化点妆都可以表演出来,但下面这一句就重要了,“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我经常问一些在禅堂里打坐的人以及闭关的人,你们坐在禅堂里、关房里,心在干吗?很多人面对这样的问题,都不好意思,没法回答。现在好多寺院都在打禅七,你去打禅七,坐在禅堂里,心是放在什么地带的呢?在日常动静之中,在人与人的交流之中,我们的思维、语言往往都是随缘而起的,根据当时的因缘而有所对应。但当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八识田里的种子,就像池塘里的沼气一样不断冒出来,谁也不知道哪个气泡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蹦出来。念头就是这样不由自主地来去生灭,能够把控、指挥念头的人,那可是菩萨了。一般的修行人,对念头谈不上有把控、指挥的能力,只能是“贼过后张弓”,至于这个“贼”什么时候来,也是不知道的。我坐在这里,是善念来还是恶念来?什么时候来?来的是什么念头?都不知道。有打坐经验的人就有体会,脑子里的念头来来去去,自己根本管不住,哪怕是在修“止”修“定”,也管不住。管得住的是不跟着念头跑,不将不迎而已。是善念,听之任之;是恶念,马上吞掉。修行的功夫就在这个上!并不是说,明心见性了,开悟了,对八识田里的种子就能指挥自如了。哪有这个本事?是吹牛。所以,“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一个人心如死灰,说明有非常强的定力,早已勘破机关,看破红尘。只有在对念头的掌控功夫上有若干年的修为,才可以使八识田里种子的释放而不“瀑流”。《解深密经》说“一切种子如瀑流”,只有非常高明、非常有经验的大修行者,才可以使自己达到“心如死灰”的境界。这个心如死灰,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杀人刀、活人剑,未必要你待在死灰上。所以,还是要回过头来,在死灰里活起来,要死灰复燃才行。死灰复燃就是菩提,不是烦恼了。所以马祖说:“现十八变,不如还我死灰来。淋过死灰无力,喻声闻妄修因证果。未淋过死灰有力,喻菩萨道业纯熟。”

《齐物论》第一讲(1)什么是无我的境界

タイトル
《齐物论》第一讲(1)什么是无我的境界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