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第四讲(1)骑驴觅驴的最老版本

リリース日: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第四讲   尧舜禅让天下的故事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骑驴觅驴的最老版本 在上古三代是禅让制度,尧舜禹三代都是禅让,所以这方面的故事也特别多。《庄子》里多次谈到了尧舜禅让天下的故事,这里是讲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是何许人呢?许由是传说中的隐士,而且也是神仙。 在庄子的其他篇章里,由许由而有王倪,由王倪而有啮缺,由啮缺而有披衣,这四代传承相续的神仙人物,传了不少的绝世武功。所以庄子的三十三篇应一并学习,融会贯通后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神韵。 这里尧帝对许由说:“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晚上我们开灯,是工作、生活的需要。但是太阳都已经出来了,或月亮都出来了,我们还需要打着火把上路吗?火把的光面对着太阳或月亮的光,难道不感到羞愧吗?不感到多余且无用吗?这是一个比喻。 “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广东这几年经常干旱,北方也经常干旱。干旱的时候就要抗旱,想方设法寻找水源,给庄稼一点滋润。但是及时雨已经来了,大地已经滋润了,我们还拿着水龙头给庄稼灌水,那不是犯傻吗?不是白费工夫吗?我们经常做一些锦上添花的事,而不做雪中送炭的事,用《易经》里的话来说“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但是很多人就不知道“知至至之”、“知终终之”的道理,总是在画蛇添足,干一些不必要的事,这就不好了。就像吃饭一样,两碗饭吃到肚里边,饱了,就不吃了嘛,再吃、再吃、老劝人吃。喝酒,喝到量就行了嘛,继续喝、喝、喝。有些人已经拿到很多文凭了,还在追求文凭,博士文凭都拿了好几个了,还在拿文凭,拿那么多干什么呢?不如节约点时间干自己的事,享受生活多好啊。老是这么辛苦干嘛呢?没有必要。这几句话在禅宗里就演化得更成熟细腻,比如“头上安头”、“骑驴觅驴”之类的。你本来就是这样了,为什么抱着娃娃找娃娃,干这些多余的事呢?在参禅悟道上、修行上,我们总是做无用功。所以“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时雨降矣而犹浸灌”是“骑驴觅驴”的最老版本。比如说道家的丹道,要修通大周天。胎儿时大周天是通的,他不用鼻子呼吸,他是靠母体脐带里的血液供养。他通过胎盘与母体沟通,进行新陈代谢,所以胎儿就不用鼻子呼吸。但是道士们觉得这不可思议,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修炼呢?所以就有了龟息法、大周天这类功法。但这样就违反自然了。 所以,庄子的思想和丹道家、神仙家的思想还是有区别的,庄子就是顺其自然。人已经开了七窍了,我们还要屏住呼吸,怎么行呢?那个肚子就是要吃饭的,后来发展到七天不吃饭,一个月不吃饭,辟谷,没有这个必要。如果你身体太胖了,需要减肥,需要限制饮食,这是可以的。但如果你刻意绝食就不好了,明白于此,我们就要顺应自然。时节因缘来了,该干什么事就干什么事,我们不能在时节因缘上画蛇添足,否则就叫犯傻。这在庄子的《刻意》篇里有针对性的阐述。 当然,这节寓言的韵味还在另一个层面上,是对尧让天下于许由而做的一个比喻。“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尧帝把这个道理讲了以后,就说:“如果把你立为天子,那么肯定天下就大治。我在这里是尸位素餐,占着茅坑不拉屎,自己感觉很羞愧。所以请你到这里来当天子,那么万民就悦服。”他想通过这样的说辞,让许由来当天子。但许由本来就是一个隐士,他也有他的说法。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中国哲学的名实之辩 许由的话非常有道理,毕竟尧是中国上古的圣君,尧舜时代天下大治,是中国四千多年来统治的典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谁都希望自己的君主成为尧舜,当皇帝的人也希望他的臣子把他歌颂为尧舜之君。尧舜之君实际上很简单,就是要有爱民之心,无为而治,更为突出的是实行禅让制,而不是世袭的家天下。自己心系民生,在事功上做到尽量不干预社会,不干预老百姓,最高权力又能举贤以代,这就叫尧舜之治。大治无功嘛,所以尧舜之治被后世作为中国历史上理想化的一个制度。当然尧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所以许由说:“你已经把天下治得非常棒了,非常好了,还需要我来代替你吗?” “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我这不是欺世盗名吗?你已经把天下治理好了,让我来担这个名,让我来治天下,这个功劳不是我的,我来坐享其成,这不行。 “名者,实之宾也。”这里就提出了中国哲学史上两千多年来非常重要的概念——“名”与“实”。《南方都市报》的一位朋友说:“有时道上的和说的是两回事,好像道上理解了,但实际上能不能做到那是另一回事。”这就是名实问题。名就是概念、理论的东西。实,本来就是那个样,实实在在的、体上的,也是实践上的。所以有名必然有实,有实必然有名。实是体,名是表。名是它的外表,实是它的实体。所以名者,实之宾,名是客人,实是主人。名实的关系包括宾主关系、体用关系、体相关系,这里是指体相关系。 “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当然,也可以这样说,我是你的影子吗?我来捞这个虚名吗?我又没有做这个事,凭什么承担这个礼遇呢?我没有做这个事,凭什么拿这个俸禄呢?所以,他就把这件事推掉了,而且推得理直气壮。 当然,名实之辩不仅是哲学上的一个大题目,也是检验修行的标准,在社会生活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是务虚还是务实?追虚名还是得实惠?我们在生活中、在修为中一定要辨明虚实真伪,把不必要的虚名、误人的那些习性去掉,老老实实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面对修行才是本分。不然长年累月地为一些不实的虚名瞎忙,不是犯傻吗?人就应该活得清醒,活得实在啊! 

《逍遥游》第四讲(1)骑驴觅驴的最老版本

タイトル
《逍遥游》第四讲(1)骑驴觅驴的最老版本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