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第五讲(1)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リリース日: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第五讲  给中华民族一个更大的精神空间 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当然接舆说的这些话,肩吾不明白,他认为是狂言而不信。连叔就明白这个道理,就对肩吾说:“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连叔就打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你不懂,你当然不懂。为什么呢?一个瞎子无法看文章,无法观赏美丽的色彩。聋子当然听不到钟鼓之声,不管是人籁、地籁、天籁都听不见。“岂唯形骸有聋盲哉?”有的人残废了,或眼睛残了、或耳朵残了、或手足残了。“夫知亦有之”,有的人天生智障,那就没有办法去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我反复强调这个,人的认识是有层次的。如何提高我们认识的层次,把我们从平常的人提高到君子、提高到圣人,一层一层地拔高我们的境界?这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一个有崇高价值观念的人应该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禅宗里提出“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理念呢?它把这个作为一种非常迫切的、今生今世非得解决的重大问题。“明心见性”用《易经》的话说叫“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我们要把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理抓到手里边,要洞明乾坤,通达宇宙。所以要提升我们的认识,打破我们知识的壁障。“小知不及大知”,大家要知道小知有小知的局限性,大知有大知的局限性。为什么呢?“知必有所待”,小知也好,大知也好,都是后得智,都是因缘而起的。只有到了最后,你能够把这一关破了,达到“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样的境界,我们才能够安下心来,躺在家里安安心心地过日子。 “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我们自己要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的智慧是不是瞎的?是不是聋的?有些人的智慧受到了性情的局限,受到了意气的局限,受到了贪嗔痴慢的干扰,他的智慧就不能真正地显现。要使我们的智慧不聋、不盲,就要把干扰我们智慧的那些因素清除掉。一台电脑染上病毒以后,就无法正常地运行,所以就必须通过杀毒软件把病毒清除掉。我们的智慧同样有很多的病毒,也就是性格上、心性上的弱点、麻烦。佛教认为,就是贪嗔痴三毒,我执、法执这样的东西,把我们的智慧给蒙蔽了。这段文字体现的思想,与佛教完全是相通的。 从古至今的隐士思想连叔又接着说:“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这样的语言就是专门针对你说的。另外,这样的人,这样的德行和境界,可以“旁礴万物以为一”。这个“旁礴”作“混同”讲。学佛法的人都知道,万法归一,“一”是什么?“万”是什么?“一”就是我们的主观精神,“万”就是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包括了我们心里的主观世界,主观世界的内容是万,外部客观世界是万,面对心里的内容和外部世界内容的“那个”才是“一”。 我们怎样才能够“旁礴万物以为一”?怎样化万归一?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每天都要接触外部的种种信息,我们心里也有无穷无尽的念头。面对客观世界的是我们的精神,面对我们精神的又是什么呢?你能不能够“旁礴万物以为一”?这就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我们做功夫也要做到这种程度,不然凭什么说禅宗是心地法门、念头功夫?佛教里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和识都是很大很大的,怎样让庞大的心识归一,这就是禅宗所着意的。当然,《庄子》对这个谈得非常精深,非常精妙,所以“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这里就点到了功夫和境界。 “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战乱不断。整个人类社会用佛教的话来说叫“五浊世界”。为什么叫“五浊”?首先人有命浊,生下来就不是当神仙、当佛菩萨的料;有命浊,就是我们身体有问题。我们的DNA遗传基因,总有这样那样的麻烦,没有一个人是百分之百健康的。有的人有性格上的麻烦。性格上的麻烦就叫烦恼浊,比如小气、贪心、妒忌、霸道等种种不良的习气。还有见浊,就是社会上的种种邪知邪见。一般人的认识怎能达到圣贤的境界?所以从古到今总有一些歪理邪说在社会上蛊惑人心,为王道所不容,注定了社会不会太平。有命浊,有烦恼浊,有见浊,那么大家聚在一起就叫众生结集浊,这样在一起能够太平吗? 我老师有句话:“一个人的时候是和佛菩萨打交道,两人一起是和朋友打交道,三个人以上是与魔鬼打交道。”尽管一个人是孤独的,但不会有是非;两个人在一起时,是朋友,两颗心在一起是感情、友情、爱情;三个人在一起,众多的心在一起可以是力量,但众多的心在一起往往又会产生碰撞,往往会有是非麻烦。所以俗话说得好,“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世界永远不太平,永远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所以就有劫浊,长时期的动荡不安,是非、战争、瘟疫、这样那样的灾害。但人类社会也有它的王道,也有它正法的存在。这就是良知和道德总是或隐或显地存在着,所以西方说人一半是良知,一半是人欲,就是人有道德的一面,也有贪嗔痴的一面。怎样提高我们的道德,净化贪嗔痴?这就需要通过修养来达到。 “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从古到今,中国就有那么一批人有隐士思想,他们不与社会合作,隐居山林独善其身。孔夫子的《论语》里有记载,《庄子》里也有很多隐士。在中国实践隐士思想的人很多很多,像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出家当和尚、当道士的,很多人都有隐士思想。既然这些人有出世的情怀,在面对乱世时,他们的确就没有雅兴为天下事操劳,所以“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

《逍遥游》第五讲(1)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タイトル
《逍遥游》第五讲(1)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