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第三讲(4) 有所待就是缘起

リリース日: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有所待就是缘起列御寇——列子,“御风而行”,那是很了不起的。道家八仙之一的纯阳子吕洞宾,有御剑气而行的功夫。自己的气一动,把自身化成一道剑气,比段家的六脉神剑还了不得,他可以“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六脉神剑就是发功嘛,指头发功,手指尖上放激光就可以取人性命。但是“御风而行”是把自己变成一道剑光就出去了,全身虹化,而且遨游于世界。“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很舒服,很自在。吕洞宾在一首词中写道:“暮宿苍梧,朝游蓬岛…出入无踪,往来不定。”当我们在天上腾云驾雾的时候,的确逍遥自在。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念头一动,衣袖一甩就过去了,很自在。 “旬有五日而后反。”在外边玩了十五天,然后回家,这个的确比宋荣子舒服,功夫高了,是有神通的。宋荣子不过是一个老老实实的、与世无争的隐士而已,但是列子就有神仙的气象了,可以把自己的形骸放到大自然里去遨游,已经超出社会性了。宋荣子毕竟还在社会性里,他只是不动心。但列子完全超出了凡人,已经像神仙一样在天地之间飘来飘去了。但是还是以十五天为期,还是要回来吃饭、睡觉,回家陪太太,列子可是有太太的。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大家都追求福,广东人喜欢福报,经常烧香求福。如今我们都讲幸福指数,实际上就是追求一种极致的快乐。《庄子》中有一篇叫《至乐》,就是谈人生的极致快乐。庄子在《至乐》篇里所表现的境界,不是西方基督教里上帝的天堂,也不是佛教净土宗里所说的极乐世界。庄子《至乐》篇里表现的境界,与佛教的中观和禅宗标示的境界是一致的。列子也是想致福,“未数数然也”。他不是很刻意地去追求这个事,宋荣子也不是刻意追求这个。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虽然他可以御风而行,不用脚走路,但“犹有所待者也”。《庄子》里“有所待”这三个字非常重要。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史,都是少不了这三个字的。实际上这三个字在佛教中很容易说清楚,就是缘起。“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这是佛教《中观》里归宗的一句话。任何事物都是因缘而起的。没有这个因缘,它就不存在。 不怕“破戒”怕“破见”没有父母就没有我,对不对?所以在父母结合之前,我是空的,父母结合后有了我。十年、二十年以前也没有我们现在所在的这栋楼。要建这栋楼,首先得有钱,再有个建筑师来建这个房。砖、沙、水泥、钢材这些建材都备齐,建起来这个楼就有了。然后泰普公司的邵总欢迎我们到这里来上课,于是我们就来临时挂了牌。一周前都没有这个,现在有了,以后还有没有呢?说不定以后这个牌子砸了,搬走了,也就没了。这就是“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既然缘起都成就了,那肯定有。所以“有所待”,就是待缘。 为什么我们不能预测汶川地震?因为我们的认知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老天爷要这个地怎么动?这说不清楚。我经常说,在一个水塘里不时会有沼气气泡冒上来,你能预测这个水塘气泡什么时候冒上来吗?在东边还是西边冒气泡,谁能算出来呀?一个池塘里的气泡什么时候出来都算不准,这么大的地震,你还能算得准吗? 所以我们要承认未来和未知,乃至无知。有一种客观的存在,我们能超越这个,但不一定能超越那个。当然我们也有超越,我们不断地扩大已知的半径,但是我们越扩大已知的半径,就越陷入爱因斯坦所说的怪圈:已知的半径越大,所接触的未知的空间也就越大;已知的半径越小,所接触的未知的空间也越小。 山里的老农民,几十年不下山,他就没有什么未知的东西,你要说什么原子、分子、电脑、手机,他不知道。因为他连不知道都不知道,所以他也无所谓知与不知,他就知道山里的东西。什么时候可以采点药,什么时候可以打点兔子,什么时候狼要来了,他知道这些。离开了他生活环境的因缘圈子,外边的他就无所谓知不知了。知,对他来说是一种无聊,不知对他来说是一种肯定。当然,你成了思想家,成了科学家,人家就会问你这,问你那,你能够知道,别人就说:“啊!了不得。”你不知道,别人就会说:“还是大科学家、大哲学家,连这个都不知道。”这就有些麻烦。 所以“犹有所待者也”,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作为一个决定见。在佛教里很强调决定见,决定见就是真理。决定见我们简称定见,我们有了定见,又是正见里的定见,就是说我们确定了这种认识,确定了这种认识模式,就不要轻易地改变它。我们平常说要参禅入定,有了正见、定见才能参禅入定。没有定见,定也是外道定,没用的。必须要有正见,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正知正见,不是邪知邪见。佛教里说破戒不可怕,你受了戒以后,杀人放火,都不是最可怕的;酒色财气都不可怕,就怕破见。破了见最可怕。为什么呢?破戒以后,可以忏悔,洗心革面,可以重新做人。但是,你的见地破了以后,你就不知悔改,不知忏悔,就完了,只会离地狱越来越近。 所以说,“犹有所待者也”,在《庄子》里也是一种决定见。因为缘起这个道理,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不排斥的。这里谈了前面这一切都是有所待,后面就谈到了修为的最高境界。  

《逍遥游》第三讲(4) 有所待就是缘起

タイトル
《逍遥游》第三讲(4) 有所待就是缘起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