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第三讲(3)修炼宠辱不惊的定力

リリース日: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修炼宠辱不惊的定力“定乎内外之分”,什么是内外?内就是我们的主观世界,外就是客观世界,“定乎内外之分”就是明白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界限。《坛经》里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我们的心经常被外面的是是非非所牵动,眼耳鼻舌身意都被外边的色声香味触法牵着走,而不能超然其外。《金刚经》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要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确应该对我们所知所感的东西,对我们面对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即我们的精神、价值观念进行定位。必须要优秀起来,高卓起来,你才会有这样的境界。 所以老子《道德经》里说“宠辱若惊”,一般的人,只要领导对他笑了一下,发了点奖金,简直受宠若惊。有的人批评了他一下,就吓得腿发软。这些都是没有修为的人。真正有修为的,看破了世道炎凉的,看破了利害是非的人,他才能够宠辱不惊,这叫定力。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有这样的定力。达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这是非常高的修为了。 《菜根谭》里说:“我不好洁,谁能污我?”我一身都是大粪,还怕你往我身上泼脏水啊。“我不好名,谁能毁我?”如果我自己根本无所谓名不名,我又不当圣人,又不当贤人,我也不当君子,还怕你骂我是小人吗?我就不害怕。赵州老和尚说:“相骂饶尔接嘴,相唾饶尔泼水。”所以这个需要相应的心理锻炼,要有这样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在场面上有成就的人,在大风大浪中应该经得起折腾。所以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古代很多读书人都知道“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这样的境界,但是,一旦真有事落到自己头上时,自己是否扛得住,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非得有大的修为才行! 这个修为在什么地方呢?就在“定乎内外之分”。那些修道的、学佛的人,他们学什么呢?就是学这个内外之分。非内非外,亦内亦外,外就是内,内就是外。我们可以从佛教的中观学出发反反复复琢磨这些语句,让这些语句变活。实际上这个内外很简单,就是“我”和“非我”。我是内,非我是外。但是“我”,大家能够界定它吗?谁能对“我”有一个准确的判断,非我的东西就比较容易做出判断。但是这个“我”,你就不好做判断。因为你明白了这个“我”,你就见道了,就明心见性、开悟了,那可不是一件小事。 “定乎内外之分”,需要相当高的功夫。另外呢,还需要“辩乎荣辱之境”。能够明白这个荣,为什么能荣;辱,为什么会辱。要清楚其中的因果关系,以及它的生灭来去。“斯已矣”,达到这样已经不错了。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数数然”即“汲汲然”,是奔波劳累于功名富贵的愚痴相。宋荣子这样的人,看破红尘,看破世间的功名富贵,所以他在世上“未数数然也”。他绝不会急急忙忙地在社会上钻营,不会为社会上的功名利禄去劳神,去耗费他的精神。 中国历史上的隐士就是这样产生的,从先秦到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隐士,他们靠什么滋养身心?隐士比仕途上的人,比在朝为官的人活得更自在、更轻松,当然可能穷苦一点。有的隐士是官宦子弟,本身家财万贯,就像贾宝玉一样,他不想当官,只想当和尚,那也没有办法。当然很多隐士本身就是穷光蛋,没有钱,但是他们好道。所以这些当隐士的、好道的人,是不分阶层,也不分阶级的。穷人家屋里也有好道的。颜渊那么穷,六祖大师也就是一个打柴的樵夫,他们也可以在道上行。释迦牟尼是王子也出家了,像三车法师——窥基,尉迟恭的亲侄子,也跟着玄奘大师出家,后来成了一位著名的佛教大师。 怎样看破红尘?在世上“未数数然也”,不汲汲碌碌地在社会上奔波,超然于这些是非之外。这的确是价值观念的积淀,价值观念积淀好了以后,形成了一种习惯。我们所入所没,随所在处都能够打成一片,那就不得了了。但是庄子在介绍宋荣子的一番境界后,马上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虽然,犹有未树也”。他呢,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道德的修养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为什么呢?用大乘佛教的话来说,你这个还是小乘境界。阿罗汉境界是“焦芽败种”,仅仅是个“自了汉”境界。什么叫“未树”?到底要树个什么呢?庄子并没有给出一个正面的答案。

《逍遥游》第三讲(3)修炼宠辱不惊的定力

タイトル
《逍遥游》第三讲(3)修炼宠辱不惊的定力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