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第一讲(4) 禅宗与庄子

リリース日: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禅宗与庄子我们经常说顿悟,为什么禅宗祖师们能够顿悟?提倡顿悟?就是因为他们有顿悟的力量。如果你有“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的气势,那你就能够冲破我们习以为常的种种脾气、习气、习性、思维模式,这就是顿悟。就像我们在地球上扔瓦片,随便你使多大劲,扔得再高,瓦片也会落到地上。你要想环绕地球飞行不落下来,起码要每秒钟7.9千米的速度;你要冲破地球引力的束缚,就要每秒钟11.2千米的速度;你要冲出太阳系,就要每秒钟16.7千米的速度。这就是用速度来克服引力。我们每一个人也有自己的引力,这个引力就叫业力,是我们每一个人生生世世的业力。我们怎么突破自己业力的牵引,从而明心见性、顿悟成佛?那就要有“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精神才行。 我们这里学佛的人不少,大家想一想,自己学了那么久,在精神上、行为上究竟如何?学佛并不是要你当官,要你当亿万富翁,或者当高僧大德,而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灵魂深处,感受到那种焕然一新的力量。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有没有从鲲变化到鹏的这个感觉?哪怕你觉得自己已经是鹏了,但能不能“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呢?所以,这里是一层一层地递进,我们要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不能浅尝辄止。古代有句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们老是因循守旧,等过了几十年,还依然故我,没有一点新气象,那就不行。我们自己怎样不断更新?自己周边的圈子怎样更新?整个社会、整个民族又怎样更新?中华民族如果能够像大鹏鸟一样“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振兴起来,该多好啊。这是题外话,当然也是题内话,不然,这篇文章怎么能称为经典呢?如果只把这个当作童话故事讲给幼儿园的小孩子听,当然也可以,也很有趣,但庄子毕竟不是童话作家。作为道家最重要的经典,且是《庄子》三十三篇的首篇,其分量决定了它的意义,绝对不同凡响! “竹林七贤”以及何晏、王弼等人,都注重解《论语》、《道德经》、《易经》。但是到了向秀、郭象,就开始“解庄”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一部“解庄”的书,就是郭象注的。传说郭象是剽窃向秀的成果,而向秀则是“竹林七贤”之一。 “竹林七贤”生活在三国曹魏时期。后来司马氏建立晋朝,三国归晋,再到八王之乱、衣冠南渡,整个中国处于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上层贵族不得安身,下层百姓就更是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玄学就兴起了,《老》、《庄》、《易》“三玄”,就成了当时的显学。于是,《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文章,也是注家蜂起,蔚为大观。 东晋时有个叫支道林的和尚,与谢安、王羲之等名士关系极好,虽是佛教比丘,但他的生活完全像道家人物,如喜欢养鹤、养马、下棋、写字,喜欢与玄学大师们辩论。他写了一篇《逍遥游》解。他的解超过了当时所有的魏晋名士,于是,佛教的威望一下就树起来了。为什么呢?因为魏晋时期对《庄子》的理解,还停留在玄学的表面上,还不像我这样讲。我们现在看郭象的注解,觉得也就是在文字表面意义上又加入了一点玄学的东西而已。但是,支道林是学佛教中观的,他是当时般若学六家中的“即色本空”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把中观的奥义和庄子的文章结合起来,解庄的理念和以前就大不一样了,给人以局面一新的感觉。南北朝时佛学大盛,就取代了玄学的位置。到了唐朝,禅宗兴起以后,更把魏晋玄学一扫而空。禅宗所展现的内证境界,就不是魏晋时期玄学之士的思辨境界了。佛教认为思辨是第六识上的事,禅宗讲究内证,内证就不是第六识方面的事了,所展现的是更高的境界。有了禅宗的境界,再反过来看《庄子》,了不得,原来庄子的文章早就有这些了。

《逍遥游》第一讲(4) 禅宗与庄子

タイトル
《逍遥游》第一讲(4) 禅宗与庄子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