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法師:為什麼我們出不去輪迴?

リリース日:

我們看到這個在享福當中的人,他說我在享福,他的欲望會增長,他會覺得享著享著應該的。那我們其他都不論,一個有福報的人,請問在這個時代,他一年能夠吃到多少眾生?就其他的業都不算,就殺業一條就好了。大家要知道,佛經裡告訴我們,吃牠半斤,還牠八兩。為什麼我們輪迴出不去?《楞嚴經》講得好:「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還人家命、還人家肉,這第一個。「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纏綿悱惻,什麼債?情債。接著《楞嚴經》總結:「唯殺盜淫,三為根本。」盜要不要還?要,還錢債。命債、錢債、情債,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所以真明白因果的,逆來什麼?順受。為什麼順受?該受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所以真正深信因果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他的心安在這個真理上,叫理得心安。所以深信因果是菩提道上很重要的一關,這關鐵定要突破,在任何境界不懷疑,都是因果。但是都是因果,它因果會相續,因果會什麼?轉變。我們要會轉,要把惡緣轉成什麼?善緣,更好的轉成法緣。不然轉錯了變什麼?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輪迴哪三個為根本?殺、盜、淫。
我們剛剛舉的就是一個殺業,你看就一享福,尤其現在要過年了,你看過年前後那桌上,不得了。所以「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爾;啖其親而未識,凡類皆然。」可悲!好像有一個佛門的公案,有一個阿羅漢他能看五百世,經過一個人家,進去了,辦喜宴。好像還講了一首偈,意思就是說,陪著他一起吃飯的都是過去生的冤親債主,然後現在餐上的是什麼?他的親屬都被煮了。這個阿羅漢看到我們世間人這麼做,憐憫我們,我們都是隔陰之迷。所以學佛盡量還是不要再跟眾生結惡緣了,還是要吃素為好。而且吃素最重要的,長養自己慈悲的心。我自己下決心吃素,也是因為有一次切柳橙,一切不小心刀滑了,就割了一刀食指,痛得頭皮都麻。我在那痛得要死,突然想那個豬牠要被殺的時候,那不是我這樣一小口,什麼?那個刀都很大的,直接,那個很殘忍。一下子感同身受了,不願意再吃眾生肉了。
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墮落。老法師很客氣,他老人家說:三善道是觀光旅遊,三惡道是老家。那他第二世享了福,造了很多業,他忘失菩提心了,走的都是三世怨的路,都是歸魔王管,出不了,不要說色界、無色界,欲界天出不了。因為我們貪瞋痴的欲望都在,歸他管,叫他化自在天,欲界天第六天主他管我們。所以你一發真的菩提心,魔王怎麼樣?有人要逃出他的管轄。所以這個三世怨也是提醒我們,還有欲,出不了魔王的統治,然後幹的都是得在三惡道待很久的果報。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這一句其實儒家也提醒我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我們要發菩提心、立菩薩願,它所表現出來的相,外觀、形狀可能有很多。但是「若不指陳」,就是假如不具體的描述出來,明述出來,我們不好去效法。所以「若不指陳,如何趨向?」趨向就是如何去往這個方向去邁進、去效法。
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句子,都可以深刻感覺到祖師他們非常善巧方便,都很替我們眾生著想,一定是站在我們的立場,考慮我們怎麼受用,他講得這麼細緻。
「今為大眾略而言之」,舉其綱要,跟大家一起來探討、來深入。「相有其八」,菩提心呈現的相大分這八項:「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
祖師是見性的人,見性的人他講的話會含攝一切。比方說你看佛陀他一講,身口意三業,請問還有沒有超過這個的?沒有吧。你看,印光祖師短短一句話,「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它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願都在裡面。他見性的人一談出來,他是圓的。所以雖然從這八個角度我們去體會,但是所有講菩提心的,絕對不會超過這八個。可能你看的某某出家人、某某祖師也講這個部分,也講菩提心,你一對照,都跟這個可以歸納進來。
接著我們看,「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這個「一向」就是他自己都覺得自己一直在修行,「不究自心」,他沒有去探求,就是他沒有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從心上去下功夫。所以為什麼跟大家交流到修學的這些正知正見?其實這些部分也都是章嘉大師教給老法師的。因為老法師說,他佛法的基礎是章嘉大師幫他扎下去的,所以章嘉大師教什麼?key point。Right?key point,重點。這個好像有出章嘉大師的紀念冊的時候,有一篇也談到這個,看我們也供養給諸位學長,我們從中去掌握章嘉大師教給老法師修學的重要基礎在哪裡。
而這個要究自心,也提醒我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這個很重要。好像是徹悟禪師還說:「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所有的教理都是讓我們明白我們本有的真心,你一明白,你完全沒有懷疑了,接著你就會很努力的去恢復自己的真心。所以假如是一個修行人不究自心,那他可能沒有深入經藏。所以方東美教授教得很正確,你要學佛,佛法在哪裡?經典。假如當時候方東美教授說佛法在哪?佛法在寺廟,那剛好假如去寺廟遇到的不是很好的緣,那不就麻煩了嗎?大家想一想,這些指導重不重要?很重要。
「不究自心,但知外務。」那什麼是外務?我們舉一下黃念祖老居士他有一次開示,也是講到發心問題,舉了《勸發菩提心文》。他就說到:「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其實我們在念這一段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什麼?反觀,我們自己有沒有一毫這個念頭?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所以為什麼多次跟大家提《了凡四訓》那一段什麼是端、什麼是曲?「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濟世是什麼?幫助人,幫助眾生。「有一毫媚世之心」,幫助人為什麼變討好?讓人感謝、讓人認可,這個是或好名聞,你不能有一毫,因為那一毫會慢慢什麼?擴展。「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恭敬人、恭敬事,恭敬我們做的弘揚傳統文化的事情。「有一毫玩世之心」,這個玩世就是傲慢,我們看誰做的不如法了,誰做的不認可了,大肆批評,這個恭敬沒有了,都變成在指責別人的問題了。那我們在學也好、在弘也好,我們也不是真正用恭敬的心在做這些事情了,也因為這些緣而調動起我們內心裡面常見人過的習氣了。其實真正講道義的人應該不會這樣做。義,應該的。
比方說我們到了一個團體,跟這個團體有緣,我們誰我不認可、誰哪裡錯了,這變什麼?要求,這個是貪。一有要求求不到了,瞋會出來了、慢會出來了。不高興、不順我意,瞋;他太差勁了,慢出來了,都跟貪有關。所以道義,我跟這個團體有緣,我在這裡一天,我就盡力為這個團體一天,這是道義人生。道義人生不是去講條件的,一講條件就不是義了,是利、是有要求了。
所以這個「純是」、「有一毫」,這個對我們觀照,我們是不是跟菩提心相應,還是有染污了,還是有夾雜了,就很受用。「純是愛人之心」,都是為人好,怎麼會冒出一個憤世生氣了?那那個愛純不純?還是有求的。諸苦皆從貪欲起。所以孔子也提醒,不能搞成「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也不能搞成攻人之惡,要「攻其惡」,就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無攻人之惡」,這《論語》裡面的話,這樣才能修慝,才能除掉自己的習氣。因為工於論人者,察己就疏了。
黃老他講到,除心以外的事都叫外務。他就知道外頭這些事,他沒有究自心。辦道場、修廟、講經說法,種種種種,這都叫外務,就往外了。你辦道場是修自己的心,是成就別人,那你會度德量力,你不會要很快搞大,不會急於求成,因為會這麼做事的,都沒有在觀自己的心。尤其是什麼?我現在要做,我的做人做事符不符合佛經、符不符合老法師的教導?老法師有沒有教我們要做得很大?老法師說帶動風氣,不為先、不為私。老法師又說道場不要超過多少人?
學生:二十。
成德法師:而且是印光大師的教導。所以等於是真正去做事,佛經、老法師教的有時候就提不起來了,就往外去忙了,忙得熱火朝天,這個是外務。因為這與你的心無關,你不究你的本心就去忙這些,這叫邪。這話就很尖銳了。你說祖師能夠危言聳聽嗎?祖師不會幹這種危言聳聽的事,都是大實話,真實是這樣的,大家要知道,這句話就很叫人驚心動魄。那這麼看看,不邪的人就不多了。所以省庵大師後頭他才是痛哭流涕,他對當時的佛教,他痛哭流涕!
祖師痛哭流涕是什麼時候?雍正十二年。康熙、雍正、乾隆,宮廷裡面讀《無量壽經》。可是在祖師的眼裡怎麼樣?也已經很衰了,痛哭流涕。試想想省庵大師假如生在這個時代……所以黃老說了,這個佛法衰到今天。其實清朝初年是佛法最盛的時候,在清朝那個時候,你看有多少廟、多少和尚、多少道場、多少人念佛。最盛的時候,可是省庵大師都痛哭流涕。所以佛法衰敗到今天,為什麼這麼些廟、這麼些塔,這麼著他要說衰敗?有教無人。教是存在的,有經典,都熱鬧,真正能究明自心的這種人就少了,都是不究自心,就忙忙熱鬧會,到頭大家胡亂一場。
就像我舉的那個例子,這個例子是黃老講到,有一個太太太想要孩子了,然後她就覺得她懷孕了,去醫院檢查,那個儀器說她真懷上了。後來臨產,怎麼生都生不出來,怎麼生都生不出來。後來有一個老醫師很有經驗,好像拿了那個抽水的東西,然後一下就給她抽出很多血水,根本沒有小孩。所以這個個案就告訴我們,人不知道自己是假的,就會很當真,當真到什麼?當真到連儀器都測不出來了。所以黃老說的,妳自個兒也覺得是坐了個胎,就不是那麼回事。有時候自己騙自己也很厲害的。所以這個叫做邪,這個話分量好重!但是一開頭就這句話,所以對於祖師的話我們就不能隨便忽視。我們現在不明白不要緊,這個不明白就是說體會不深不要緊,可能我們經歷的事還不多。起碼得重視,這麼一個祖師他這麼說,起碼要予以重視,不能否定。
或求利養,這個利養就是得到些好處;或喜歡名聞。自個兒說是博士,然後到處講什麼什麼,很多人都讚歎,這是名滿四海,喜歡這種名聞;或者是希望現世欲樂,生活享受很好;或者希望來世很好,這樣修行的人統統叫邪。
(很抱歉,由於字數的限制,此篇文字檔未能完全提供)


成德法師:為什麼我們出不去輪迴?

タイトル
中佛州凈宗學會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