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

リリース日:


      在古典音乐的历史传说中,一直有一个第九交响曲魔咒,又称为“九”字咒。伟大的贝圣在创作第九“合唱”交响曲后不久离世。舒伯特、马勒、德沃夏克等作曲家的死都与这一魔咒有关。奥地利作曲家安东·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 1824-1896)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第九,他甚至都没来得及完成最后一个乐章就撒手人寰了。      1887年的夏天,布鲁克纳刚刚完成了庞大的《第八交响曲》的配器之后,即转入了《第九交响曲》的构思。也许是感到来日无多,他向他的医生理查·黑勒(Richard Heller)这样描述了他的创作意图:“我把作品献给了两位尘世间的君主。作为艺术保护人的‘可怜’的路德维希国王,以及我所知道的最高的尘世君主,我们敬爱的杰出的皇帝。现在我要把最后的作品献给众神之主,我亲爱的上帝,希望他能保证我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它,并乐于接受我的礼物。”可惜,从1891年正式开始写至1896年,六年时间也只完成了第—、二、三乐章和第四乐章的部分草稿,上帝就匆匆把他带走,留下一部残缺的“天鹅之歌”。       在前三个乐章中,死亡的神秘和恐怖始终贯穿其中,这或许就是一个人在生命终点前最深切的感应。在某些人看来,这部交响曲以这样一种未完成的方式存世可能更有意义。而今人花大量精力去补遗未必有必要。1903年2月11日,这部作品经奥地利指挥家费德纳德·罗威指挥,在维也纳首次上演。      (尽管将这部作品称为《D小调交响曲,作曲家遗作》似乎是合乎逻辑的,但它通常是指《D小调第0号交响曲》。)第一乐章        布鲁克纳奏鸣曲样式中发展部和再现部的叠缩倾向,在这一乐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罗伯特·辛普森将这样的形式描述为“陈述、反驳陈述及终曲。”第一主题群中有异常多的素材,均在再现部和结尾部分得到了丰富的实质性发展。布鲁克纳还引用了他早期作品中的一些素材:临近结束时的一个乐段正是来自他《第七交响曲》的第一乐章。该乐章的结束部分,除通常情况下的主音(I)和全阶第五音(V)和弦以外,还使用了一个那不勒斯式的降调(ii),I和V都出现了渐渐磨碎的不和谐音。第二乐章       谐谑曲开始时的和弦,常常被引证为二十世纪和声进展的先兆,相对于该乐章D小调的主音调,在音色上是模棱两可的。可以这么认为,如同布鲁克纳其它谐谑曲一样,民间音乐因素依然存在。但这里的音乐是如此野蛮荒凉,即使作曲家原本有这样的预期,这一天真淳朴的因素也还是很容易被忽略。至于三重奏,布鲁克纳曾连续创作了三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1889年):F大调,十八世纪连德勒乡村舞蹈风格,带有一个独奏中提琴,使人联想起《第八交响曲》中的一些创作理念。要注意的是在赞美诗音乐开始时,用四分音符伴奏的拨奏曲。这一拨奏曲也被作曲家用在了终乐章的草图中。       第二个版本(1893年):升F大调,同样是带有一个独奏中提琴的连德勒舞蹈风格,某种程度上具有了空灵的感觉。中间部分包含一个对亨德尔《弥赛亚》中“哈利路亚”的回忆。      最后一个版本(1894年):依然为升F大调,但三重奏的节奏却是非常之快。与之前的版本一样,稍慢一点的中间部分包含一个对亨德尔《弥赛亚》中“哈利路亚”的追忆。      三个版本的三重奏已经由科尔斯进行了编辑,近年来还发行了这三个版本三重奏的唱片:Ricardo Luna录制的CD《Bruckner unknown》, Preiser Records PR 91250,2013。第三乐章        布鲁克纳称该乐章是他“向生命的告别。” 开始部分音调模糊,尽管仅用了几个小节,就实现了抒情性的宁静和敬畏,但它却是布鲁克纳慢板乐章中最具焦虑色彩的一个开头。在其行进的过程中,该乐章回到了之前乐章的不良情绪中。双簧管的召唤——引用了《第三号弥撒曲》中的“求怜经”——引入第一主题的重复,并在长号戏剧性的吹奏下得到了加强。紧接着,作为一种祈愿,布鲁克纳还从他《D小调弥撒曲》的“荣耀经”里,引入了求主祈怜的音乐。由整个乐队奏出的最终高潮部分,在最不和谐的和弦上结束。此后,在最平静的尾声部分,音乐暗指的是《第八交响曲》慢板乐章的尾声,也暗示了《第七交响曲》的相关部分。虽然布鲁克纳坚持认为整部作品将在最后一个乐章即第四乐章中结束,但正是这几个小节,结束了这部交响曲大部分的现场音乐会及唱片录制。第四乐章       尽管留下的手稿是否在形式上已经构成最后一个乐章还有待商榷,但布鲁克纳确实已经构思了整个乐章。一些带有作曲家亲笔签名的对开本手稿还是幸存了下来,并且由布鲁克纳本人作了连续的编号,包括大量废弃的草图。现存的手稿都经过系统的整理,并且以值得注意的副本形式重印出版,编辑人为J.A.菲利普斯,收录在《Bruckner Complete Edition, Vienna》中。       布鲁克纳知道他无法在活着的时候完成这部交响曲,因此建议在音乐会结束时演奏他创作的《感恩赞美诗》(Te Deum)。在已经成型的草图中,可以看到《感恩赞美诗》开始部分的四分音符,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假设:布鲁克纳已经在两部作品之间创作了一种联系或过渡。事实上,在作曲家亲笔签名的对开本手稿中,可以发现这一过渡的草稿。有人认为这充其量只是一个权宜之计。C大调的《感恩赞美诗》和D小调的交响曲剩余部分,在曲风上是有冲突的。由于这一调性上的冲突,《感恩赞美诗》很少用来作为终曲。但也有人觉得最好还是依循作曲家本人的意愿,因此反对音调冲突理论,因为慢板乐章本身也是结束在另一个调性(E大调)上。

34 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

タイトル
34 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
Copyright
リリース日

flashback